内容详情
2023年12月08日
居家养老、机构养老、社区养老
听听老年人的选择
本报记者 梁智玲
①
②
图① 老年人一起唱歌,共度快乐时光。
图② 老年人在一起聊天。
本报记者 王梦梦 摄
社会老龄化程度日渐加重的当下,家里老人如何养老、自己老了如何度过晚年生活是很多人都会考虑的问题。居家养老、机构养老、社区养老,哪种方式更适合?听听几位老年人与家庭成员间的故事,我们或许会有所感悟。
居家养老易被接受
家住解放区焦西街道的闪阿姨虽然已经70多岁,但身体倍棒,喜欢舞蹈的她和老伴是“最佳搭档”。退休后这些年,闪阿姨老两口的晚年生活丰富多彩,一起上老年大学,一起锻炼身体,一起参加各种社会活动,充实又有乐趣。
对于像闪阿姨这样的老年人来说,居家养老是最适合的方式。“孩子们都忙着工作不在身边,我们老两口身体都还可以,相互有个伴,挺好。”闪阿姨说。
记者在采访中了解到,受传统观念的影响,居家养老被多数老年人认可、接受。今年43岁的仝先生说,他在焦作工作,七旬父亲远在几百公里外的老家,曾多次和父亲商量把他接到身边养老,但终究还是没有做通父亲的思想工作。“故土难离,老家有亲戚、邻居,生活习惯、生活环境也都很熟悉,目前还挺好,等过几年再说。”仝先生的父亲始终这样说。其实,仝先生也想过在老家给父亲找个养老机构,但父亲一直说在家里住着心里更踏实、更有安全感。
养老机构解决难题
白天上班,晚上到医院陪护,坚持这样连轴转的生活节奏近一个月后,“80后”小陈几乎崩溃,身体和精神都有些吃不消。小陈是独生子,今年夏天,小陈的母亲突发脑出血,昏迷不醒,在医院的重症监护室住了一个多月后转入普通病房。小陈丢不下工作,又要照顾母亲,心力交瘁。
几个月后,小陈母亲的病情进入康复阶段,需要居家康复。“我和妻子白天都要工作,父亲身体不好,难以承担照顾母亲的重任,怎样兼顾工作和家庭成了我们面临的难题。”小陈说。在考虑、对比了请保姆、请护工、他和妻子一人辞职、把父母送养老院等多种方案后,小陈和妻子最终决定把母亲送到养老机构。“我们选择的养老院距离家很近,选择的方式是日托,白天母亲在养老院吃饭、生活,晚上我们下班把母亲接回家。”小陈说。
母亲住进养老院的这些天,压在小陈心里的一块大石头也慢慢放了下来。“养老院很专业,母亲被照顾得很好,我们也有精力投入工作中,家庭压力一下子减轻了不少。”他说。
如今,养老机构正在被越来越多的家庭接受。不少老年人从以前的不接受,到如今的主动要求入住,心理也发生了很大变化。“以前认为去养老院是受罪,现在才认识到在养老院并不受罪,而是安全、放心、舒心的养老新选择。”80岁的李先生说,他目前正在为自己和老伴选择合适的养老机构,为下一步的养老生活作准备。
多种养老方式可补充
养老是一个受关注度高的话题,也是一个多元化、开放的话题。市民吴女士说,养老方式并无好坏之分,只有适合与不适合,每个家庭都可根据自家的情况,选择一种或多种养老方式。
近年来,随着家庭养老压力的增大,一些养老机构推出了养老喘息床位,很受市民欢迎。“每个家庭都可根据自己的情况,选择订单式养老服务,很随意,也很方便。”我市站前路一家养老院的护士长苏女士说。记者了解到,这家养老院还面向社会推出了助浴、助餐等多样化养老服务,为老年人养老提供便利。此外,我市一些社区还开办了老年食堂,辐射周边,为老年人提供助餐服务。“以居家养老为依托,中午在社区就餐,省去了买菜、做饭的劳累,老年生活也变得轻松了许多。”一名在焦北街道花园街社区享受助餐服务的老年人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