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报平台

这已经是最后一期了哦!

我知道了

内容详情
2023年11月06日

世界慢阻肺日

专家教你如何防治慢阻肺

本报记者 朱传胜

2023年11月15日是世界慢阻肺日,今年的主题是“肺系生命,刻不容缓”。焦煤中央医院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二区主任李庆伟指出,冬季是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简称慢阻肺)的高发季,也是慢阻肺患者最难熬的季节。立冬后,随着气温骤降,如果反复出现咳嗽、咳痰、胸闷气急等症状,就要警惕是否患有慢肺阻。

李庆伟介绍,慢阻肺是一种以持续气流受限为特征的肺部疾病,被称为呼吸道疾病中的“隐形杀手”。慢阻肺在我国疾病致死率中居第三位,仅次于缺血性心脏病和中风。据统计,每分钟就有超过2人死于慢阻肺。慢阻肺的早期症状非常隐匿,往往表现为咳嗽、咳痰、胸闷或活动后气喘,很容易被忽视或被误以为是普通感冒、咳疾,容易错过最佳治疗时机,很多人确诊时,病情已进入中晚期。随着症状的加重,患者会出现呼吸困难等,尤其是重症慢阻肺或急性加重的患者,因为肺部管道支撑性不好,其呼吸气流严重受阻,影响正常的呼气吸气,通俗来说就是氧气吸不进来、身体内的二氧化碳排不出去,这样会造成低氧血症和二氧化碳潴留,甚至会导致呼吸衰竭,甚至死亡。

李庆伟表示,肺功能检查是诊断慢阻肺的金标准,是一项简单无痛苦的检查,只需受检者按照医生指令对着肺功能仪吹几口气,就能客观评价气道阻塞程度。钟南山院士曾倡议40岁以上人群应像量血压、测血糖一样,定期到医院进行肺功能检查。

李庆伟建议五类人群要进行肺功能检查:一是长期吸烟者,如果吸烟时间长或吸烟量大,不管年龄大小都应检测;二是反复咳嗽、咳痰者;三是活动后感觉胸闷气短,特别是逐渐加重者;四是工作环境中接触污染气体、粉尘的人;五是呼吸道疾病患者,如已患肺部疾病者,要定期检查肺功能。

李庆伟支招,在日常生活中,大家不妨用国际上通用的6分钟步行试验来了解自己日常心肺功能的情况:选择一段30米没有障碍并且硬质、平整的走道,在30米的两头做好标记,标记之间最好能有用于参考的直线,然后在6分钟的时间里,以自己能做到的最快速度往返行走,并记录行走的时间和距离。如果实验过程中出现胸痛、难以忍受的呼吸困难、下肢痉挛、冒虚汗、面色苍白以及其他病症,应及时终止。如果6分钟步行试验距离≤300米,心肺功能为1级;距离为300米至375米,心肺功能为2级;距离为375米至449.9米,心肺功能为3级;距离≥450米,心肺功能为4级;健康人一般为400米至700米。需要注意的是,如果近一个月内出现不稳定性心绞痛和心梗、肌力2级以下、严重痉挛等,严禁进行6分钟步行试验。试验前2个小时,避免过度运动,试验前静坐10分钟。

慢阻肺不可能完全逆转,却是可防可控的。那么,日常生活中,我们该如何预防慢阻肺?李庆伟建议公众做好以下几点:预防慢阻肺最重要的是戒烟。吸烟是导致慢阻肺的主要危险因素,临床研究证明,戒烟是可以明显预防和改善慢阻肺发病的一个有效方法;减少职业性粉尘或者有害化学物质吸入也是预防的有效措施之一;在日常生活中,要减少室内外的空气污染,勤开窗通风;在季节交替时注意预防呼吸道感染,如接种疫苗等,研究证明,接种流感疫苗或者肺炎疫苗是有效预防慢阻肺急性加重的有效方法。除此之外,还需要加强锻炼,进行慢跑、游泳、散步、打太极拳等运动,增强自身免疫力。保持良好的肺功能能使患者有较好的活动能力和良好的生活质量。因此,呼吸功能锻炼非常重要。通过做全身呼吸操、腹式呼吸、唱歌、吹气球等坚持锻炼呼吸肌,可改善肺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