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报平台

这已经是最后一期了哦!

我知道了

内容详情
2023年11月06日

封面人物刘金忠:

故乡焦作就是乔叶写作的“宝水”

本报记者 赵改玲

▲封面回顾

图① 本报记者赵改玲(右)采访刘金忠。

本报记者 卫若凡 摄

图② 今年10月,乔叶(左)重返大南坡,和村里老人聊天。

本报记者 赵改玲 摄

图③ 《宝水》封面。

(本报资料照片)

封面故事

2023年,焦作文坛最轰动的新闻就是土生土长的焦作修武妞——乔叶,凭借小说《宝水》获得第十一届茅盾文学奖。作为焦作文学的重要根据地——《焦作日报》副刊版和乔叶有着不解情缘,这段情缘从乔叶“丑小鸭”阶段一直延续到她成为“白天鹅”。焦作日报社副刊部原主任刘金忠见证、扶持了走在文学路上的乔叶。

11月2日,在一个充满阳光的日子,记者拜访了刘金忠,听他讲述乔叶从文学青年走向茅盾文学奖得主的故事。刘金忠多次强调,故乡焦作是乔叶创作的源头“宝水”,《焦作日报》不是培养了乔叶,而是在她的文学道路上给予了有限的扶持。

刘金忠这样讲述:我和乔叶第一次见面,大约是1991年春天的一个上午,一个留短发、胖胖的小姑娘来到我的办公室,自我介绍说,她叫乔叶,来送几篇稿子,说着,把一叠稿子放在我面前。我打量她的样子,穿一身很干净的牛仔服,很干练,眼睛不大,但闪烁着纯真的光,望着我时有几分拘谨。我特别喜欢她的文学语言,淳朴、自然、生动、有趣、精到,句子都很短,但很活泼,生活味道浓,还蕴含哲理,很有灵气,也很老道。一个不到20岁的女孩能写出这样的文字来,着实不易。30多年来,我是看着她一步一步走过来的,从第一次见到她我就认定她能成功。

乔叶是如何成功的?刘金忠说,首先,乔叶是很勤奋的,她写得多,还很快,有时一天就能写两三篇,作品质量还不错。其次,她心细,观察生活由表及里,有独到的眼光。第三,她很敏感,能敏锐地捕捉和筛选可以纳入作品里的东西。第四,她脑子里有结构作品的高格局,写东西能以点带面,触类旁通。第五,她很真诚,待人处事可以说都无可挑剔,几乎没有树敌过。第六,她很有灵气,属于一点就透的那种聪明人,但她又给人一种憨厚的感觉,不显山不露水,既不势利,也不庸俗,内涵高雅却不失平凡之心。

刘金忠认为,故乡焦作的方言土语、风土人情,独特的农村生活,都是乔叶创作的“宝水”。

刘金忠说:“乔叶的《宝水》出版后给我寄了一本,我在微信里对她说,恭喜获茅奖。我相信她还会有更好的作品出现,我坚信,也期待着。”

记者感悟

作为记者,我感到最幸运的事,就是采访过茅盾文学奖获得者乔叶。多年前,乔叶离开焦作,我觉得她是焦作名人,不管走到哪里,她永远是焦作走出来的作家。所以,我会积极想办法采访她,虽然采访技巧很稚嫩,虽然才疏学浅,但乔叶每次都接受了我的采访,大概因为我是来自家乡的媒体,而她对家乡永远怀着深情厚意和无限思念。

扫一扫,观看视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