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详情
2023年10月13日
怀庆名绅杨嗣修
□董沁生
杨嗣修(1564年至1648年),字幼淑,号景欧,怀庆府河内县(沁阳)柏香镇人,进士出身,官至督察院右佥都御史,宁夏巡抚。1629年,受他人不实弹劾,杨嗣修回乡后兴建义学延香馆,资助贫困学生,捐银1000两维护怀庆府城、捐银2000两在柏香筑善建城,同时兴修水利、赈济乡民。百姓深感其德,尊称“杨都堂”,并邀请时任礼部尚书王铎撰《杨公景欧生祠碑》《创柏香善建城碑铭》,为善建城四关城门楼题写匾额。康熙年间的《怀庆府志》以及道光年间的《河内县志》,对其功绩均有记载。
●主政地方有功勋
杨嗣修是大宋杨家名将杨业后裔,自幼好学善武,但求学艰辛、仕途不畅。年少时,他与其他学子一起,徒步15公里到怀庆府府治河内县城听课读书。后来,他在《延香馆记》中回忆当年的求学情景,往往是“先一日踯躅迋,后一日匍匐归”。
27岁时,杨嗣修中乡试辛卯科副榜,3年后以全省第四名的成绩考中甲午科举人,之后5次赴京参加会试,最终考中进士。《怀庆府志》记载:“明万历三十五年(1607年),杨嗣修44岁,进士及第。”殿试后还未正式授职,杨嗣修就接到父亲去世的消息,随即向朝廷请假回乡办理丧事。祸不单行。不久,其继母陈氏也撒手归西。杨嗣修先丁父忧,又丁继母陈氏忧,直到47岁时才正式进入仕途,初授行人,转任户部主事。
万历四十七年(1619年),56岁的杨嗣修出任衡州知府,在赴任路上,已充分了解湖广大地旱魃为虐,农田干枯,民不聊生。正当他一筹莫展、束手无策之时,上天突降大雨,随之而来的是“久旱逢甘霖”。当即,杨嗣修赋诗助兴,在避雨处的洞壁上题下《新雨》:“仙去不知沧海易,我来犹觉白云迟。须臾遍慰三农望,田野濒间大雨时。”此诗,有新意、有喜悦、有意境,字里行间充满了忧国忧民的情怀。
在衡州主政期间,杨嗣修整肃吏政、募集乡勇、平定盗匪,并设坛讲学,教化黎民;主政神木道、榆林道时,号令军民爱国爱乡、勤于稼穑,成效颇丰,受到朝廷嘉奖。明崇祯元年(1628年),65岁的杨嗣修升任督察院右佥都御使,巡抚宁夏,整肃兵乱,安抚黎民,休养生息。次年,御史樊尚璟以其涉袁崇焕案和“固原兵变”,奏请皇上将其罢官“回籍听勘”。杨嗣修突遭不实弹劾,无奈含冤回乡。虽然在不久后得到平反昭雪,并且朝廷有意招回朝,可杨嗣修对官场已心灰意冷,决定留在家乡,想做几件造福于民的实事、大事、好事。
●办学筑城名四方
柏香,杨嗣修的家乡,千年古镇,西周设郗城,汉代置波县,属河内郡。柏香有两个来历与传说,一是波县自唐后改为波乡,波乡被误读为“柏乡”“柏香”,唐代以后至明代,因其特殊的地理位置建镇,设柏香镇;二是说郗城周边柏树众多,且散出柏树特有香气,清香四溢,故称之“柏香”。郗城旧址在今柏香镇贺村西北,《说文解字段注》云:“郗,周邑也,在河内。”
回乡后,杨嗣修虽没有官职,但仍以百姓生计为己任,积极向朝廷进谏,请求减轻怀庆府自明初以来的高额税赋,得到朝廷的采纳。从此,怀庆府开创了“无地不纳赋税”的新政。
回乡后,杨嗣修最大的善举就是安心立命,拿出自己的积蓄兴建柏香镇第一家正规学堂——义学延香馆,聘请名师为族人以及家贫而不能读书的乡民子弟讲课授业,并置学田,资助贫困学生。杨嗣修之所以把义学馆取名“延香”,意为“衍芬郁于有永也少”,代表他对子孙后代的殷切期望。《延香馆记》载:“己巳夏(崇祯二年),宁疆赋归于柏香镇之中,辟士为义学,曰延香馆。馆凡七楹,障以重门,门内东西号舍16间。”这既是杨嗣修的平生夙愿,也是他父亲杨棣的遗愿。
义学延香馆的建立,为后来族人和家乡百姓创造了良好的教育环境,培养出杨氏家族“三代三进士”,并有举人、监生、贡生近百人,其中有24人担任过知县以上官职,在《怀庆府志》和《河内县志》有传的家族人员10余人。杨运昌曾是顺治、康熙两朝重臣,在朝居官27年,历任翰林院侍讲学士、礼部右侍郎兼翰林院学士、工部左侍郎等,有《石斋文集》。
办义学只是杨嗣修回到柏香后造福乡民的第一大善举。之后,他又揖款修府筑城。
明崇祯十年(1637年)秋,太平军侵犯河内,“寇数万,蜂食清化,踏俢武,躏及柏,三周杀人如草”。为了抗击匪患以及太平军的侵犯,杨嗣修积极为河内捐银1000两,修缮怀庆府城。
崇祯十三年(1640年),为保一方平安,杨嗣修又捐银2000两,并动员乡民在柏香修墙筑城,历时8个月。整个城墙由黄土夯筑,外侧由大青砖按梯形垒砌,城墙上面的四角建有防御城堡。整座城设四门,东门由时任河北道台袁楷命名“善建城”,也是为了褒扬杨嗣修对家乡的善举。其余的门分别为南门“昌明”、西门“渐泽”、北门“环极”。城内主要大街为东西走向,长1.5公里,宽近7米。大街两侧有砖木结构的街房,并规划有5条马道。城内还建有多座庙宇、楼阁,挖有水渠、河道。从城墙、城门、主街以及城建物来看,当时的善建城规模宏伟、气势磅礴。
为了进一步防范外来势力入侵,保障城内乡民安全,善建城建好后,杨嗣修还积极出资购置军械设施,组织民众,加以自保。
1940年1月,十恶不赦的日本鬼子侵略柏香,屠杀无辜,摧毁城池。
杨嗣修一心为乡,两袖清风,办义学,筑新城,在怀庆府天灾大旱、匪徒袭扰期间,还敞开自家粮仓低价出售,设粥棚向民众施舍,收留遗弃儿童,并修渡口、购民船,方便沁河两岸民众生活。
功德无量如海深,恩泽无边比天高。为感恩杨嗣修对家乡的善举与功德,柏香百姓主动为他建生祠,并聘请时任礼部尚书的大书法家王铎撰写下《杨公景欧生祠碑》。
崇祯十四年(1641年),王铎又撰文并书丹《创柏香善建城碑铭》,分别为善建城东、西、南、北四个城门楼题写了匾额。特别是《创柏香善建城碑铭》,笔法有力,内容丰富,气势磅礴,不仅生动地记录了杨嗣修生平及告老还乡后的诸多义举,也成为王铎的留世书法精品。
2015年5月,柏香镇杨氏族人在该镇中心小学校园内(延香馆旧址),发现一通明代崇祯己卯年杨景欧先生乡里生祠碑,已移交沁阳市文物局保护。
●心系百姓真绅士
崇祯十七年(1644年),怀庆府再次被李自成起义军攻破,柏香镇也受到前所未有的袭扰,时年81岁的杨嗣修及其长子杨挺生与怀庆府其他地方名绅一起被囚禁在大雁塔的僧舍内,长达50天。在一个守卫懈怠的夜晚,杨挺生果敢地背上老父亲杨嗣修趁机出逃,几经辗转,一个多月后才回到家乡。一代乡贤名士,受到如此折磨,实属不公,令人愤怒。
清军入关后,杨挺生被任命为平阳府推官,将年迈多病的杨嗣修接到平阳府奉养。一月后,也就是顺治五年(1648年)冬,杨嗣修病逝,享年85岁。
杨嗣修主政有政绩,居家有功德,深受老百姓爱戴、乡亲好评,河内郡人尊称为“杨都堂”。
杨嗣修一生还著有《春秋叙实编》《从心漫吟》等。

豫ICP备14012713号
备案/许可证号:豫ICP备14012713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