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详情
2023年10月13日
梨树园里故事多
□孙长海
日前,在我居住的小区门口,看到一位农村老汉骑一辆电动三轮车在卖梨子,我说:“老师傅,这是你家自己树上的梨子吗?”“对呀!自家树上长的,你尝尝,又脆又甜。”看着老汉实诚的样子,我买了3公斤,一尝,果然如老汉所说。由此,我想起小时候家中的梨树园。
我深深地记得,爷爷喜欢栽果树,曾经有一片约2000平方米的梨树园。梨树园里有20多棵梨树,随着梨树渐渐长大,每到春天梨花盛开时节,枝头上挂满了一簇簇白色的花朵,像一片片洁白的雪花,吸引过往行人驻足观看。同时,这里也成了青年男女相会的最佳场所,村里村外,有相亲的男女专门来到梨树园见面,如若不成,就各奔东西;如若有缘,双方没啥意见,就结为秦晋之好。
到了夏季,梨树园成了村里人纳凉的好去处,男人们在梨树下下棋、打牌,女人们三五成群地坐在梨树园里一边做针线活,一边聊天:谁家儿子刚订亲,姑娘家是某某村的,长得如何漂亮;谁家姑娘找了个婆家,小伙子长得如何帅气等。
放了学的孩子们三五成群地在梨树园里跑来跑去,来往穿梭,有的爬到树上玩起捉迷藏,有的手持长长的竹竿捕蝉,好不热闹。
到了秋末,梨树上的梨子由小变大,颜色变成了黄绿色,这时梨子成熟了。熟透了的梨子,有的像小黄灯笼,有的像灯泡挂满枝头,压弯了树枝,像捉迷藏的孩子露出了笑脸。一棵棵梨树,那茂密的绿叶组成了一把硕大的花伞,即便下一阵小雨,站在树底下也不至于把衣服淋湿,真惹人喜爱啊!
那时,梨树园也成了村里开会的好地方,村干部敲过铃后就大喊:“开会啦!地点就在村东头的梨树园。”村里有一位少年名叫小盆,与我年龄相仿,生来聪明伶俐,会拉二胡、说快板。每到开会之前,村干部总要让他为大伙表演一段快板书,或者拉一段二胡助兴。他表演结束,常常博得阵阵掌声。村民们都议论这孩子长大了肯定有出息,最起码能混个“铁饭碗”。不出所料,后来县豫剧团下乡招收能拉会唱的人员,小盆通过面试、考核一路顺风,成了县豫剧团的正式工。
那时物资匮乏,家家都贫困,为了挣个零花钱,家家女人都纺花织布,然后把布卖掉换成钱,补贴家用。村里的老太太整天在家里纺棉花,坐在纺车前不停地摇动纺车,日子过得既单调又乏味。于是,10多位老太太相约把纺车搬到我家梨树园里纺棉花,纺车围成个大圆形,发出的“嗡嗡嗡”声,树上鸟儿的鸣叫声,加上老太太们的说笑声,交织在一起奏成了一曲特殊、动听的旋律,响彻梨树园上空。
梨树园还成了村里文化娱乐的主要场所。那时,农村文化生活落后,村民想听戏,只能等到一年一度的农历二月初八老古会,才可以听三天两晚的古装戏。家庭条件好的买个收音机,就让邻居羡慕得要命。谁家娶儿媳妇,能有个“三转一响”,也就是自行车、缝纫机、手表、收音机这四样东西,那婚事十拿九稳没问题。
进入冬季,天冷,田里已没有什么农活,等到天黑,村民们都窝在家里大门不出。偶尔村里来了个说书或唱小戏的,村民们闻知消息,一个个欣喜若狂,奔走相告。当然,唱戏的地点就在我家梨树园,男女老少早早地吃过晚饭,搬个小板凳聚集在梨树园,围成一个打麦场那么大的面积,说书人坐在中间,大家聚精会神,听得那样有滋有味。
如今,老家的梨树园已不复存在。梨树由于树龄长,岁月的沧桑使它们都已步入老年,没有了旺盛的生命力,每年发一些小芽,也结不了多少果实,现已被全部拔掉,开垦成小菜园。但梨树园里的精彩故事,至今让我难以忘怀。

豫ICP备14012713号
备案/许可证号:豫ICP备14012713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