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详情
2023年10月12日
卖葡萄趣事
本报老年记者 毋法洪
山上老家的葡萄熟透了。家家户户房前屋后的葡萄架上,那又大又绿的葡萄叶下,挂着一串串晶莹的葡萄,紫红色的、碧绿色的,圆圆的,好像一颗颗不同颜色的宝石。果农纷纷手拿剪刀,站在梯子上,小心翼翼地剪下一串串葡萄,剔去烂颗和小粒,整整齐齐地摆放到筐里,准备装车到城里去卖。看到这一幕,我不禁触景生情,脑海里浮现出少年时卖葡萄的画面。
上世纪六七十年代,我十几岁,每年秋天,都要跟着父亲、哥哥,与村里人结伴步行到中站区李封集市上去卖葡萄。虽翻山越岭往返40多公里,又累又热,但苦中有乐,妙趣横生。
每逢卖葡萄,大家要在五更天闻鸡即起。一天夜里,不知谁家的大公鸡刚过0时就啼鸣,大伙赶紧起床,匆忙挑着葡萄出发了。提着马灯一路奔走,赶到集市天还未亮,大家只好在大街边就地打个盹儿。
卖葡萄路上,我挑着10多公斤葡萄,刚开始很轻松地向前走,没多久便累得气喘吁吁、大汗淋漓,这才信了父母常说的“远路没轻载儿”的话。走惯了山道的大人们,崎岖小路难不住他们。他们挑得重、走得快,上坡时一步一步奋力攀登,下坡时大步流星向前行,一会儿便把我甩下好远。过了东石河,来到半山腰的群英渠,堤内是哗哗流淌的河水,堤外是深不见底的悬崖,一段只有脚宽的河堤让我望而生畏。正在忐忑不安时,哥哥折返回来接我。我脚踩堤面,像走钢丝一样跟着他怯怯地过了险堤。
第一天卖葡萄便碰了钉子。没做过买卖,又羞于叫卖,直到太阳快落山时,别人的都卖完了,我还剩大半在筐里。这时来了一位老买家,看透了我的心思,便说他全要,不过要我给他挑到家里。我不假思索,待到他家时,他却挑剔起来,一再压价。挑走吧,不可能了,无奈只好廉价卖给了他,算是赔钱买个教训。事后父亲告诉我,货到地头死,人在集上活,在不同的地方,商品会有截然不同的价格。听了他的话,我再卖葡萄时灵活了许多。
初闻不知曲中意,再闻已是曲中人。第二次卖葡萄,摊前来了一位少妇问:“葡萄酸不酸?”“不酸,甜的。”“那我不要,我要酸葡萄!”她的话让我一惊。再有顾客问,我就说我的葡萄又酸又甜;遇到挺着肚子的孕妇,我就说有点酸,让她先尝后买……果然,买我葡萄的人越来越多,不久便卖完了。
有了之前的教训,再有二道贩趸葡萄,我和他原地讨价还价,谈妥价格后让他挑走了事。卖完葡葡后,我们一行人挑着所剩不多的葡萄往家赶,一路上大伙说些有趣的事,留下一路欢笑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