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详情
2023年08月17日
邂逅周月云
本报老年记者 侯思亮
在没有见到周月云老人之前,我就对她极有印象。一是她笔耕不辍,每天在群里发一些健康向上的诗词歌赋。二是她有一颗拳拳爱心,经常听说她做一些公益事业。
久闻其名,不见其人。
前不久的一天下午,有幸参加一个诗词讲座,其中一位坐在前排认真听讲、不时在本子上记录着什么的耄耋老人引起了我的注意。身边的诗友告诉我,她叫周月云,今年87岁,非常喜欢写诗。诗友的话让我眼前一亮,没想到,我与周月云老人竟在这里邂逅。
那天,通过与周月云老人的一番闲聊,我不仅对她硬朗的身体表示赞叹,更对她宽广的胸怀、良好的心态佩服不已。
据周月云老人讲,她年轻的时候原本有一个好的前景。上世纪50年代后期,风华正茂的她在新乡市有一份不错的工作,丈夫在某煤矿从事井下生产。虽然过着两地分居的生活,但这并不影响两人的感情。小夫妻你恩我爱,日子过得非常惬意。
上世纪60年代初,前程似锦的她积极响应国家号召,毅然辞去工作,回到家乡参加到轰轰烈烈的农业生产劳动中。她认为,是金子总会发光,只要务实肯干,到哪里都能闯出一番新天地。然而,重新拿起犁耧锄耙,还没有完全进入角色,大祸就降临到她的头上——丈夫在煤矿的突发事故中被无情地夺去生命。她说,在得知这个噩耗时,她眼前一黑,瘫倒在地。那一刻,她的天塌了。事后,当她从悲痛中走出来时,清醒地意识到,悲伤无济于事,生活还要继续。从此,她像换了个人似的,打起精神,直面现实,勇敢挑起了生活的重担。
面对生活的磨难,周月云没有怨天尤人,她把经历的苦难当作人生的底色,以健康的心态笑对生活,用汗水浇灌幸福,用微笑迎接生活。从那时起,她不仅珍惜每一份工作,用微薄的收入精打细算,节衣缩食地维持家庭正常开支,教育子女好好学习、自强自立,同时积极参加社会活动,以多做公益事业来回报社会对他们孤儿寡母的关心和照顾。通过实践,她逐渐懂得文化知识对开展各项工作的重要性,于是,仅仅进过半年学堂的她,开始与书本较劲,逐字逐句地向书本要知识、要快乐、要动力,力所能及地参加各类写作班的培训,不耻下问地向他人求教,刻苦钻研写作技巧。功夫不负有心人。经过多年努力,她的阅读能力和写作水平有了很大提高。现在,她不但每天在群里以诗言志、以诗抒怀,还不时在《焦作晚报》上发表一些脍炙人口的诗歌。其热爱生活、崇尚学习的精神时常被群友们津津乐道,纷纷为她点赞鼓劲。
告别周月云老人,走在回家的路上,在被她高尚的情操、乐观的心态、良好的状态、闪光的情怀感动之余,突然想起唐朝诗人刘禹锡《酬乐天咏老见示》诗里的一句话:“莫道桑榆晚,为霞尚满天。”细细咂摸个中滋味,还真有点周月云老人当下的人生写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