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详情
2023年08月14日
中医给你说说汗
本报记者 孙阎河
近期,虽然已经立秋,但是依然暑热难耐,闷热的天气更是让许多人汗流浃背。可是又有多少人知道,中医对汗有很多种说法。昨日,记者采访了市中医院急诊科主任张军锋,说到汗这个话题,他解释,自古以来,中医对人体出汗就有研究,《关尹子·八筹篇》:“心悲物泪出,心愧物汗出。”《黄帝内经·素问》说:“人所以汗出者,皆生于谷。”《黄帝内经·灵枢》说:“岐伯曰:水榖皆入于口,其味有五,各注其海,津液各走其道,故三焦出气以温肌肉、充皮肤,为其津,其流而不行者为液;天暑衣厚则腠理开,故汗出。”同时,中医更是把出汗异常的情况分为自汗、战汗、盗汗、绝汗、闭汗等类型。
张军锋表示,出汗本是人体的一种正常现象,但是如果出汗异常或不出汗,就说明人体出现了问题。现在天气炎热,人们置身户外或心情焦急、劳动锻炼后出一身大汗,这都在情理之中。如果不因外界干扰而无缘无故出汗,或者动则汗流浃背,或者吃饭时汗如雨下,这就要找找原因了。假如,白天不因劳动、厚衣或发热而出汗,中医称为自汗,多因肺气虚弱、卫阳不固所致;战栗而后出汗,中医称为战汗,是热病过程正邪相争的一种表现;晚上入睡后不自觉的出汗,醒后即止,中医称为盗汗,多因阴虚内热,迫汗外泄所致;病变危重的时候,大量出汗,淋漓不止,如珠如油,中医称为绝汗或汗大泄、漏汗、脱汗等,气阴欲脱和阳气欲脱时均可出现,表示病情十分危急;怎么活动都不出汗,中医称为闭汗,多为人体受到寒凉侵袭使机体烦乱,并伴有头疼身痛、恶寒等,为阴寒所逼,周身阳气不得升越所致。
张军锋说,中医认为,汗为人体津液的一种,《黄帝内经·灵枢》说:“五液:心主汗,肝主泣,肺主涕,肾主唾,脾主涎,此五液所出也。”这就是说,肝开窍于目,其津液出于目则为泣;肺开窍于鼻,其津液出于鼻则为涕;脾开窍于口,其津液出于口则为涎;肾开窍于耳,但其津液不是来自于耳,而是因为肾主水,当肾阴虚有热时,则唾液过盛,唾者,口液也;心开窍于舌,但其津液不是来自于舌,而是因为心主火,五脏之太阳,当心阳虚有寒时则表现汗出。李时珍说:“汗出于心,在内为血,在外为汗。故曰夺汗者无血,夺血者无汗。”明代著名医家马莳说:“血气本为同类,而人不可以两伤之也。”这是说,汗乃血之液,气化而为汗,故夺其血者则无汗,夺其汗者则无血。
张军锋强调,《黄帝内经》中说:“夫精者,身之本也。故藏于精者,春不病温。夏暑汗不出者,秋成风疟。”夏季天气暑热,人体腠理开汗出而散热,汗出可以使机体通过阳化气代谢身体的毒素,增强五脏功能,有利于机体新陈代谢。如果夏暑汗不出,会形成湿热停留于体内,到秋季易发风疟。所以,人们养生还要注重顺应四季,适当运动出出汗,有利于身体健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