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详情
2023年08月10日
曾经,我是业余通讯员
本报老年记者 杨述道
上世纪六七十年代,有线广播覆盖城乡各家各户。一天,村干部到学校找到我说:“公社安排每村有一个业余通讯员,把村里的好人好事写写,投给县广播站。我看你当教师适合这项工作,没课了到村里走走,了解了解情况,你就干吧?”从此,我当上了村内的业余通讯员。
为了把这项工作干好,我白天上完课,挤出时间深入村内,收集村里的新闻素材;夜里办完公,我把收集来的新闻素材进行删繁就简、去粗取精,择其与党的政策相吻合的典型事例如实写下。
新闻稿写成后,第二天便投出。那时投稿,只要在投稿信封的右上角写上“稿件”二字,再把右上角斜剪一截,无论邮到哪儿的编辑部都是免费的。
为了解决群众理发难的问题,村里办起了理发店,我立即写了一篇相关报道。稿子投出去后,我每天吃饭时端着碗来到装有喇叭的大街旁细听。三天后居然在县广播电台播出了,我心里特别高兴,村民对我更是赞誉一片。可能就是这个缘由,我对业余通讯员工作更加热爱了。
为了提高写作质量,县广播站对业余通讯员每月5日、15日、25日进行为期3天的新闻培训指导。每逢培训日,我都提前把课调好,然后骑上自行车朝离家12.5公里的县广播站赶去。8时准时开讲,我从未迟到、缺课过。老师从新闻的采访、写新闻必备的要素入手,讲得井井有条,使我的写作水平有了提高。
为激发我们投稿的积极性,县广播站规定凡在县广播电台播出一篇消息,支付0.5元到0.8元不等的稿费,每篇通讯稿费是1元到1.5元不等;凡连续在县广播电台播出5篇稿件的通讯员,可发放通讯员证。为了尽快拿到通讯员证,我采访、写作的劲头更大了。没出3个月,我在县广播电台播出了7篇通讯稿,光荣地拿到了通讯员证,并领了10元稿费。年终我还被评为“优秀通讯员”,奖了一盏绿色的精美台灯,真是名利双收,至今回忆起来我还激动不已。
白驹过隙,一晃几十年过去了,然而,正是那时的热情,那时骑辆破旧不堪的自行车风里来、雨里去,冒严寒、顶酷暑的写作劲头作铺垫,才有了我今天的写作功底,且笔耕不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