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报平台

这已经是最后一期了哦!

我知道了

内容详情
2023年07月21日

乐读《论语》

主讲人:李乐观

【原文】

子不语怪、力、乱、神。

【译文】

孔子不谈论怪异、暴力、悖乱和鬼神。

【评析】

本章夫子反对各种不遵礼法的志怪异象。

春秋以来,随着周天子日渐式微,礼乐制度遭到严重破坏。一些有实力的诸侯国不再受制于周王室,纷纷扩充武力,谋求称霸。为了证明自己不法行为的合理性,大量的符瑞、灾异之说甚嚣尘上,与之相应的怪异事件也充斥其间。比如《左传》中记载了郑国的伯有死后,化作鬼神报仇索命的故事。《竹书纪年》更是记载了当时大量匪夷所思的传闻,如“十日并出”“兔舞于镐京”“有马化为人”等。如此一来,僭越礼制、以下犯上、谋国弑君者已然屡见不鲜。司马迁说:“春秋之中,弑君三十六,亡国五十二,诸侯奔走,不可保其社稷者不可胜数。”可以说已经到了天下大乱的边缘。夫子崇尚仁政,主张恢复周礼,他希望重新回到周公以来的和谐社会。而要做到这一点,首要的问题就是止乱,面对现实中的种种乱象,他希望大家都能够“克己复礼”。所以本章夫子对怪、力、乱、神的“不语”,不是不能谈,而是不愿提及。关于这一点,朱熹引用北宋学者谢良佐的话说:“圣人语常而不语怪,语德而不语力,语治而不语乱,语人而不与神。”意思是夫子谈论日常人伦而避谈怪异之事,谈论道德而不崇尚武力,谈论礼治而反对悖乱,谈论人本而远离鬼神。这段话基本反映了夫子教育思想的本质,将提高个人的道德修养和维护社会的基本秩序作为最根本的事情,可谓一语中的。

(第159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