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报平台

这已经是最后一期了哦!

我知道了

内容详情
2023年07月07日

地质科普进校园

本报记者 朱颖江

郑德顺是博士生导师,邹娜娜是高中老师,张娟莉是小学老师,王德顺是自学成才的专家兼老师。为拓宽学生的视野、知识面,激发学生的兴趣和爱好,他们拼知识、拼人脉,不放过一次可以给学生带来“好处”的机会。他们的愿望很简单:希望自己的学生有梦想,通过努力看到更广阔的世界。

一份情真意切的申请书

邹娜娜是焦作市第十一中学地理教研组组长、骨干教师、市教育科研先进工作者。一次偶然的机遇,邹娜娜认识了化石专家王德顺。听王德顺讲太行山地质地貌,看远古生物化石,邹娜娜心中萌生一个想法:如果能够把化石专家“搬”进教室,课本上枯燥的地理名词就“活”了,说不定还可以激发学生对地质的兴趣和爱好,成为一名研究地球的科学家。

6月28日,邹娜娜梦想成真。当天,河南理工大学资源环境学院副院长、教授、博士生导师,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地球科学部会评专家、河南省首席科普专家郑德顺和王德顺走进焦作市第十一中学,给学生上了一堂生动有趣的地质地理课,学生看到太行山的化石,惊叹之余对神秘的地球充满了好奇。

说起这次活动,邹娜娜无比激动,连说几个没想到,没想到学校领导这么支持,没想到高校知名教授能够走进高中课堂,更没想到学生的反响如此热烈。

这节课虽然只有几十分钟,但为了促成这次科普活动,邹娜娜付出了许多努力。她先后联系王德顺,又通过王德顺联系上郑德顺,在争得两位专家的支持后,她又给学校写了一份申请书。

这份情真意切的申请书上,满是老师对学生的爱:

我陪孩子参加研学活动时,认识了修武县西村乡柿园村化石专家王德顺。王德顺是企业退休人员,热爱地质研究,对化石情有独钟,经过不断学习,成为全国知名的化石专家。我表达了高中地理地质方面学习的困惑,王德顺很谦虚地答疑解惑。当我邀请他到学校给学生讲课,为学生解答地质地理问题时,王德顺推荐了郑德顺。王德顺认为专家给学生科普地质地理知识更好。

郑德顺是“海亮杯”全国中学生地球科学奥林匹克竞赛评委,多次参加中学教师地球科学提升计划、科普沙龙等活动。热衷于地质科普,8年来开展百余次科普活动,将理论知识和实践,课本知识和科学前沿结合起来,向大众展现了不一样的地球科学,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我想,学生能聆听这样的地质科普,应该会有很大的收获。老师能和专家交流,了解学科竞赛方面的知识,也会有很大的收货。

邹娜娜的申请得到了校领导的支持。

6月28日上午,焦作市第十一中学多媒体教室。在古琴老师郭薇的伴奏中,一堂关于《洒落人间的美景》地质科普课开始了。

“党的二十大明确提出了‘推动绿色发展,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人与自然是命运共同体。守护、共赢是人类对自然的正确之态,也是智慧之道。我们鼓励高中生关注思考人与自然,认识生命,认识地球。”郑德顺娓娓道来,从家国情怀入手,激发学生的责任感、使命感。

古琴声在教室流动,绘胸中之山水。郑德顺从地质学的角度出发,带领学生看巍巍高山、碧波江水、缥缈峰林、浩瀚冰川……他从七彩岩溶讲到澎湃河流;讲险峻峡谷的形成,讲清明湖泊的形成;从辽阔大海到大漠孤烟,学生的思绪被老师牵引着,看遍山水沟壑,终于明白了地理课本上的“牛轭湖”“绳状熔岩”“五大连池”“趵突泉”“冰川堰塞湖”“球状风化物”“丹霞”等地质地貌的成因。

这节课,王德顺让学生看到不一样的太行山。他讲太行山地质地貌,让大家看太行山里的化石。

太行山上有化石!现场学生的脸上流露出惊奇、惊喜的表情。他们近距离地观察、抚摸化石,问出心中的疑惑。王德顺一一解答,并邀请学生有机会走进太行山看寒武纪、奥陶纪、二叠纪地层。

王德顺对学生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他用了20年的时间,学习地质地理知识,在太行山里找到近万块化石以及水晶等其他矿石。国内外地质专家来到太行山,他当向导,和世界一流的专家一起探讨学习,这样的经历特别美好,也让生活更加丰富多彩。

学生用热烈的掌声给予回应。郑德顺、王德顺、邹娜娜等老师露出欣慰的笑容。

让孩子在第三课堂寻找爱好

小学生的世界是千奇百怪的,他们究竟喜欢什么,爱好什么?老师、家长也说不清楚。虽然不知道学生的未来会怎样,但作为老师,总是想办法拓展学生的视野,帮助学生找到属于自己的爱好。

多年前,焦东路小学开设了第三课堂(家长课堂),邀请学生家长走进教室讲自己的专业,让学生了解社会各行各业,拓宽认知的广度,从中发现学生的爱好。

焦东路小学一年级12班班主任张娟莉在学生家长的帮助下,邀请郑德顺和王德顺走进教室,给学生讲一堂地球科学的启蒙课。

两位专家欣然受邀。6月30日,他们走进一年级的课堂,用孩子的思维播种科学的种子。

如何调动孩子的注意力和参与性,拥有丰富科普经验的郑德顺用孩子们的语言讲述《地球和我们》的故事。他从地球形成和构造讲起,让学生对我们生活的地球有一个浅显的认知,然后又讲了人类伤害地球的行为,最后讲环境保护,增强学生的环保意识。

一堂课40分钟,小学生不停地提问。身为博士生导师,和小学生交流时会不停地转换用词,寻找更浅显易懂的话为学生解答。比如说到地壳,郑德顺用鸡蛋壳来形容地壳,让学习有更直观的认识。

课堂上,有学生问:“如果在地球上挖个洞,什么时候可以挖穿地球?”天马行空的问题,郑德顺却非常认真地回答,还肯定了提问学生的问题。他讲了地球上最深的矿井,从矿井深度扩展到地球的直径。他说,每一项科研的成功,背后都有一个奇思妙想。鼓励这位提问的小学生有一天能够实现自己的梦想。

课堂上,王德顺给小学生讲太行山上的化石,他用“贝壳”“螺丝”等实物,帮助小学生了解化石形成的过程。

这堂颇具趣味性的科普课,让小学生收获了不一样的快乐。张娟莉说,素质教育需要全方面的知识,老师能给的只是课本上的内容,家长进课堂让学生的知识丰富多彩,和教学有了良好的互补。

“学生接触到的事物多了,他们才能知道自己喜欢什么,才能有梦想,学习也就更有动力。”王娟莉说。

用科普的钥匙打开求知的大门

郑德顺从事科普工作多年,经常到小学、初中、高中给学生进行地质地理科普。作为我国地质领域的专家,为何热衷于科普?郑德顺说:“科普最大的价值是传播科学思想,弘扬科学精神。对于学生来说,科普就是一把钥匙,培养学生的兴趣爱好,打开学生心底求知欲的大门。”

正如郑德顺说的那样,有了兴趣和爱好,才能坚持完成一件事情。王德顺就是因为兴趣,成长为国内知名的化石专家。

王德顺是修武县西村乡柿园村人,从小在山里长大。20年前,他在山里无意中发现一块“印”着植物叶子的石头,他到图书馆查阅资料、请教专家后,才知道自己捡到了一块化石。从此,他对化石充满了兴趣,也正是这个兴趣引领着他不断钻研、探索,在20多年的时间里,收藏了200多个古生物属种化石,成为国内知名的草根化石专家。

郑德顺说,他从小喜欢问为什么,在接触到地质学时,一下子就被大自然千变万化的地质地貌所吸引,这个兴趣爱好激励着他不断探索、学习,至今他都在学习的路上。

“兴趣真的是最好的老师。”不久前,一位读者参加本报组织的地质科考活动时说,孩子回到家后,盯着一块腕足类化石研究了2个小时,然后到书店买了许多关于化石和地球探秘的书籍。一次活动就能让孩子自觉主动学习,这让家长非常开心。

通过科普活动,让孩子发现自己的兴趣爱好,进而努力学习,实现梦想。这,就是老师不遗余力为学生争取更多学习机会的动力。

图① 王德顺(右一)给学生讲化石。

图② 郑德顺(右一)给学生讲化石。

图③ 郑德顺在焦作市第十一中学给学生上地质科普科。

本报记者 朱颖江 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