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报平台

这已经是最后一期了哦!

我知道了

内容详情
2023年07月03日

暑多挟湿早预防

本报记者 孙阎河

近期,天气酷热,常常头痛、恶心、浑身没劲儿。为此,记者找到市中医院急诊科主任张军锋,请他辨证施治。张军锋说,这是典型的暑湿症状,按照中医理论,属于暑多挟湿,夏至以来,这类患者明显增多。

张军锋介绍,中医认为,致病的外在因素有“风、寒、暑、湿、燥、火”6种邪淫之气。其中,以湿气最为麻烦,湿性重浊,其性黏滞,又为阴邪,易伤阳气,且缠绵难愈,被认为“万恶之源”。湿气的来源一般有外感和内生两种,分为外湿和内湿。外湿多由气候潮湿或涉水淋雨、居住潮湿等外在湿邪侵袭人体引起,即外感湿邪。内湿是指湿从体内生发,多由脾失健运、肺失宣降、肾失温煦,导致水湿停聚引起,即所谓“脾虚生湿,水湿内停”。另外,湿气从来不是单独“作战”,往往喜欢与其他几种邪气相结合,与风结合称为风湿,与寒结合成为寒湿,与暑结合成为暑湿,与热结合成为湿热。湿邪比较难治,古人更是有“千寒易去,一湿难除”之说。

张军锋介绍,暑为火热之邪,主要发生在夏至以后、立秋以前,并且有几个主要特点:一是暑性炎热。暑为夏月炎暑,盛夏之火气,具有酷热之性,火热属阳,故暑属阳邪。暑邪伤人多表现出一系列阳热症状,如高热、心烦、面赤等,称为伤暑或暑热。二是暑性升散。升散,即上升发散的意思。升,指暑邪易于上犯头目,内扰心神;散,指暑邪为害,易于伤津耗气。暑为阳邪,阳性升发,故暑邪侵犯人体,可致腠理开泄而大汗出。汗多伤津,污液亏损,则可出现口渴喜饮、唇干舌燥等。三是暑多挟湿。暑季不仅气候炎热,且常多雨潮湿,热蒸湿动,湿热弥漫空间,人身之所及,呼吸之所受,均不离湿热之气。患暑湿者的主要临床特征除发热、烦渴等暑热症状外,常兼见四肢困倦、胸闷呕恶、大便溏泄不爽等湿阻症状。

张军锋提醒,预防暑湿,要注意以下三点:一是避免外湿。大家在日常生活中,最好减少暴露在潮湿环境中;不要穿潮湿未干的、不通风透气的衣服;洗完澡要充分擦干身体、吹干头发;特别是下雨天,减少外出活动,更不要直接睡在地上,避免外感湿邪。二是运动调养。适量运动可以促进身体器官运作,增加水液代谢,加速湿气从汗液、小便中排出体外。健走、打球等慢性有氧运动,都是加速湿气排出体外的有效方法。三是健脾养胃。中医认为,脾主运化,具有运化水谷和水液两个方面功能,平素脾胃虚弱的人更易湿邪困于体内,湿气重势必导致脾胃负担加重,出现脾失健运、运化失职等情况。脾胃虚弱者,应尽量少吃寒凉的食物,可通过食用味甘性平稍温的食物或药食两用之品来健脾祛湿,多用瘦肉、党参、山药、黄芪、大枣煲汤,可健脾胃、补虚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