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报平台

这已经是最后一期了哦!

我知道了

内容详情
2023年06月02日

乐读《论语》

主讲人:李乐观

扫描二维码

收听《论语》精彩解读

【原文】

冉有曰:“夫子为卫君(1)乎?”子贡曰:“诺,吾将问之。”入,曰:“伯夷、叔齐何人也?”曰:“古之贤人也。”曰:“怨乎?”曰:“求仁而得仁,又何怨。”出,曰:“夫子不为也。”

【译文】

冉有问子贡:“夫子会帮助卫君吗?”子贡说:“好吧,我去问问老师。”进去问:“伯夷、叔齐是怎样的人呢?”夫子回答:“是古代的贤人。”又问:“他们会有怨恨吗?”夫子说:“他们追求仁德而得到仁德,又何必怨恨呢?”子贡退出后对冉有说:“夫子不会帮助卫君。”

【评析】

本章夫子不支持卫国新君的态度,体现了他对于礼制的维护。

(1)卫君,这里指卫出公。

公元前492年,卫灵公去世,继位的不是太子蒯匮,而是他的孙子辄。这又是为什么呢?前496年,太子蒯匮对君夫子南子淫乱的行为不满,在实行谋杀的计划中失败,被卫灵公驱逐,逃往晋国。灵公死后,蒯匮的儿子辄被立为国君,这就是卫出公。由于蒯匮还在晋国流亡,辄却当上了卫君,诸侯各国对此多有非议。而蒯匮更没有打算将这个国君的宝座拱手相让。《孔子世家》记载,在晋国赵简子的帮助下,蒯匮被安置在距离卫都不远的一个叫戚的地方,并让人穿着丧服假装回去奔丧。但这个周密的计划被卫出公识破并阻止了父亲蒯匮入城,不得已,蒯匮退回戚邑以等待时机。

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冉有向子贡询问有关夫子对卫出公的立场。子贡很聪明,他很懂语言艺术。为了避免尴尬,对这样敏感的政治问题他没有冒然去问,而是委婉地请夫子评价一下伯夷和叔齐的人品。子贡为什么要这么问?这对当下卫国的政治又暗含哪些深意呢?这要从孤竹国谈起。孤竹君有3个儿子,分别是长子伯夷、次子亚凭、三子叔齐。在3个储君当中,孤竹君有意立叔齐为继承人。在他死后,伯夷为了完成父命,就独自逃出孤竹国。但叔齐认为,自古封君立长不立幼,而且兄长比自己贤能,于是也放弃君位跟着逃了出去。而他们相互礼让的品德与蒯匮和卫出公的父子之争就形成了鲜明的对比,无论是对礼法的维护还是自我人格而言,兔起鹘落,高下立判。而从夫子对伯夷、叔齐的态度,就可以窥探出他对卫出公的态度。由此可见,子贡之问,曲径通幽,妙不可言。

(第153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