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报平台

这已经是最后一期了哦!

我知道了

内容详情
2023年05月22日

市贸易大厦:

上世纪80年代日进斗金之地

本报记者 朱颖江

“万元户”一词起源于上世纪七八十年代,是指拥有1万元存款的人。别小瞧这1万元,了解当时的生活成本,你会发现万元户的土豪程度。

当时,一个工人每月收入是28元,不吃不喝要用近30年才能赚到1万元。即便是现在,按每个月平均收入8000元来算,30年累积起来约290万元。这么一算,你会发现,上世纪80年代的万元户,和今天的百万富翁一样让普通人望尘莫及。

说了这么多,想告诉大家的是,上世纪80年代的市贸易大厦被人誉为“日进斗金之地”。这里诞生了许多万元户,这也是改革开放后焦作最繁荣的经济商贸体。

今年68岁的刘建国,在上世纪80年代就是万元户,他的发家史也得从市贸易大厦说起。

初中毕业后,刘建国顺利成为一名工人。紧接着,改革开放的春风吹到了焦作,他义无反顾辞职下海,先是到广州,后又到深圳。在回忆回焦作创业的经历时,他笑着说:“我是因为爱情回来焦作的,这分爱情又成就了我现在的事业。”

改革开放初期,焦作的企业效益很好,手端“铁饭碗”的人看不上做生意的。市贸易大厦建成后,第一批入驻的商家是一些国营单位,营业员也都是正式员工。刘建国辞职下海后,其女友顶着家里巨大的压力和他偷偷恋爱。女友独自奋斗,苦苦支撑,刘建国不忍心就从深圳回到焦作,想着和女友结婚,俩人一起到外地闯荡。

当时,刘建国的女友在市贸易大厦卖水产。刘建国回到焦作,第一时间到市贸易大厦找人,可他走进市贸易大厦的那一刻,立即改变了想法,说服女友承包一个商铺自己经营。女友也不想离开焦作,接受刘建国的建议,俩人租了一个商铺做生意。刘建国负责进货,女友在市贸易大厦卖服装。

“当时的生意用日进斗金来形容一点都不夸张,一天挣万把元跟玩似得。”刘建国说,他和女友仅用1年时间,就挣了家人不敢想象的财富。在和女友结婚后,他把进货的事情交给了弟弟,自己去广州开了工厂。

“我和妻子能拥有现在的家业,真的要感谢市贸易大厦。”刘建国无不感慨地说。

上世纪80年代,在市贸易大厦摆摊设点者,凭借自己的辛勤劳动和活络的商业头脑,成了当时令人羡慕的万元户,挣到了人生的第一桶金。

随着时间的推移,焦作城市框架不断向南、向东、向西扩展,商业格局也悄然发生了变化。现在的市贸易大厦在新型经济体的冲击下辉煌不在,正因如此,许多老焦作人谈起它,总是充满了叹息。

上图 如今的市贸易大厦已经没有了昔日的辉煌。

本报记者 朱颖江 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