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详情
2023年05月19日
咱回家吧
□王保利
“咱回家吧!”父亲在世时,尤其是人生的最后几年,他常念叨这句话。2014年没出农历正月,父亲在他87岁高寿那年魂归故里,永远回到他出生的修武县大韩村。
1951年,在麦苗返青的季节,时年24岁的父亲从老家来到焦作矿务局(焦煤集团前身)王封煤矿下井,成为一名“掘金人”。在这里,他把青春年华献给了煤矿;在这里,他含辛茹苦养育了我们兄弟姐妹6个人;在这里,他用坚韧的臂膀扛起了一个幸福的大家庭。
父亲没有文化,平时也少言寡语,我在几篇文章里记述过实诚的父亲。按说在城市工作生活了几十年,应该把煤矿家属区当成家了,况且儿孙都在这里,可父亲在这里挥洒了30年的汗水,1981年退休后,时不时还念叨着“回家”的话语。
那时,我们都刚参加工作,又先后结婚生子,有了新的家庭。对老家,只是籍贯上的概念,逢年过节祭祖时回到老宅,看看那座风雨飘零中的三间土坯房。可以说,我们在煤矿出生成长,老家让人嗅不出多少乡愁的味道。然而,父亲生于故土,念念不忘生他养他的村庄。所谓的乡愁,在他这一代人身上,就像浸染在身上的煤黑,永远泯灭不了。
父亲退休后,身上贴着“三无”标签——不抽烟、不喝酒、不打牌。可“咱回家吧”成为他的口头禅,时不时会蹦出一句。渐渐地,话后的问号变成了叹号,可见思乡之情在他心中日益强烈。母亲在世时,每每听到这句话,由“回家干啥?”到“回家干啥!”,以至于后来听烦了,会高声数落:“回家,回家,老家有啥,不就那三间烂瓦房?”
瞧着父亲忍气吞声的样子,我们有时也觉得他有点委屈。怜惜他不是生活上的,而是精神层面上的。于是,我们也会围在他膝下,心平气和地安慰:“大(父亲的称呼),这里不是你的家?你还一个劲想回家。”父亲在我们面前,终于吐出真心话:想回老家看看。
那年在“布谷布谷”的叫声中,我们带父亲回了一趟老家。记得那天,父亲特别高兴,脸上露出久违的笑容,抑或是闻到了麦香,抑或是见到了儿时的玩伴,抑或是踏进了他出生的家门……
看到那间土坯房,瓦片脱落淋了雨,父亲没说啥,分明感到有点遗憾和失落。当即,我们兄弟表示,把房子修缮一下,便找来本家的十成哥,讲明把土坯外墙包砖,房顶换檩条和瓦片。这项工程完结后,我们把照片给父亲看了一眼,他没吱声。这以后有些时日,父亲没再提“回家”的事。
乡愁是一生的执念,如日月轮回一般。后来,父亲的“咱回家吧?咱回家吧!”的音符,又由低到高、由弱变强。只是,这话听得多了,我们也习以为常,也没有太在意。行文至此,我想起每年农历大年三十,我和哥、姐在祭奠父母时,耳边总会回荡着父亲“咱回家吧”那句让人泪流满面的嘤嘤之语。
记得父亲下葬那天,我们专门安排了一个环节,就是把父亲的灵柩拉到老家的屋门前,将父亲的遗像摆放在屋中央,祭上供品,焚燃烛香,敬洒白酒。我们跪在父亲的遗像前,泪人般泣告:“大,咱回家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