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报平台

这已经是最后一期了哦!

我知道了

内容详情
2023年04月14日

布衣王子与他的醒世名词

□董沁生

朱载堉(公元1536年~1611年),字伯勤,号句曲山人,生于今河南省沁阳市的明郑恭王府,是明太祖朱元璋九世孙、郑恭王朱厚烷嫡子。他9岁能诗文,11岁被立为郑藩世子,享年76岁,谥号端清,世称“端清世子”,民称布衣王子。他一生品行端正,布衣简出,不仅在音乐、珠算领域创造了举世公认的世界之最,而且在美术、哲学、天文、物理方面有惊世的建树。另外,他业余时间走街串巷,采风创作的《郑王词》也具有极高的文学价值。

席藁独处 高墙陪狱立心志

朱载堉一生命运多舛,却荣辱不惊。他身经嘉靖、隆庆、万历三帝,15岁时,其父郑恭王因劝明世宗修德讲学,受到他人诬陷,被废为庶人,禁锢中都安徽凤阳“高墙”。“高墙”即明时专门关押宗室子弟的高度戒备监狱,不仅墙高,墙外的壕沟也深,而且还有禁军把守,这就诞生了成语“席蒿独处”。

据《明史》记载:“世子载堉,笃学有至性,痛父非罪见系,筑土宫门外,席藁独处十九年,厚烷还邸,始入宫。”也就是说,年少有志、个性鲜明的朱载堉,因气愤父亲非罪受冤,耿耿于怀,孤身一人来到囚禁郑恭王的安徽凤阳监狱墙外,筑土室于狱外,打地铺而独处长达19年。这是需要硬气、骨气、底气的,非常人所能为之。

回看历史,晋文公重耳虽然也是在外流浪19年,但生活待遇是天壤之别,有割股奉君的大臣相随,有貌美如花的美女可侍,有君临天下的梦想可倚。可是朱载堉呢,15岁,虽然也是风华正茂、初出茅庐、求学奋进的年纪,却无衣、无食、无屋,过早品尝了人生凄凉的苦酒,而且长达19年。苦难是人生的最好教科书,如果朱载堉没有卧薪尝胆的远大理想、苏武牧羊的坚定意志、司马著史的顽强精神、黄香扇枕温席的拳拳孝心,是不可能翻过人生这座“火焰山”的,也不会有今后举世瞩目的伟大成就。这也应对了那句名言:“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陪狱的19年,朱载堉并没有虚度光阴,而是一心砺志,对音乐、数学等多有钻研,“余为人之所长,唯算书是好,因其所好而穷之,以求至乎其极”。24岁,他便创作了我国音乐学上的大型处女作《瑟谱》,为他登上音乐巅峰奠定了坚实基础。公元1581年,他创立的十二平律理论,在世界同行中处于领先地位,成为卓有成效的自然科学家、音乐艺术家。1997年11月,江泽民同志出访美国,在哈佛大学演讲时指出:“明代朱载堉首创十二平均律,后来被认定为世界通行的标准音调。”

光阴如梭,朱载堉在“陪狱”、谱曲、研究律理的同时,开始创作大量词作,而且发出了人生第一次感叹:“锦上花,争先添补;雪中炭,谁人肯送。”

济人醒世 布衣疏食苦作舟

《郑王词》又名《醒世曲》《痴僧录》,从道光元年到民国24年,后人共收录由朱载堉创作整理的词作约180首、3.5万字,主要以词为主、以诗为辅,多教人警醒、自律、为善、尽孝,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整体词作用俚语写成,上口、易懂、好传,很有乡土气息和生活味道,在河南西北部和山西东南部广为流传,很多名篇已成为全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怀梆剧目的优美唱段,或编成鼓书、折戏的开场白,真正是“飞入寻常百姓家”。尤其是《高不过人心》(又名《十不足》)被收入当下廉政教材,成为人们耳熟能详、朗朗上口的警世名作。

逐日奔忙只为饥,才得饱饭又思衣。

绫罗绸缎身上穿,抬头又觉房屋低。

盖下高楼并大厦,床前又少美貌妻。

娇妻美妾藏帷帐,出门还嫌没马骑。

……

当朝皇上把位让,请来神仙下盘棋。

洞宾下凡把棋下,问问哪有上天梯。

若非阎王鬼牌到,上到天上还嫌低。

词由心生,词达胸臆,布衣王子的词直面人生,嬉笑怒骂之间洞察世道人心,教人“浪里行船,步步防险”。

谈酒,“君子三盅失礼仪,小儿两盏发狂言。刘伶醉,染黄泉,李白贪杯丧江边”。

谈色,“烟花寨风流无限,美色淫声,人人贪恋,初相交比沙糖更甜。参透机关,比冷水还淡,求一日好,使一日钱,卖一日俏,填一日憨,片时欢悦,惹下烦恼百端”。

谈财,“烈女爱财失了节,官史贪赃法不严……劝君少贪无义宝,财多克己悔后难”。

谈气,“气是人间非等闲,孙膑庞涓结下冤,霸王赌气江边死,三气周瑜殒九泉”。

谈赌,“富家因赌受饥寒,商人因赌本搭干,有的输光沿街讨,有的因赌病黄泉,有以妻儿顶赌账,有吃官司挨大板,还有输穷把贼做,犯了王法坐牢监”。

谈运,“龙戏浅水遭虾戏,虎到平川被犬欺,凤凰落在鸡群里呀,不分好与歹,难显高与低,自有旁人说是非”。

谈孝,“说娘苦,苦劬劳,听我从头诉根苗,十月怀胎担惊怕,分娩逃生儿落草。偎干就湿忍饥寒,乳哺三年身枯槁”。

谈懒,“天子闲懒,难理百官。官府闲懒,难得高迁。士子闲懒,前程必短。农夫闲懒,冻饿不免……男人闲懒,忍饥熬煎。女人闲懒,邪淫百端……凡为人者,断莫闲懒。日进分文,积久成山”。

谈时,“一时不觉又一时,暑往寒来春复时,草木枯蒿年年发,人老没见少年时”。

谈人生,“一十岁近桥边,不问庄田享清闲;二十岁进桥头,方知耕读交朋友;三十岁傍桥行,血气方刚逞英雄;四十岁才上桥,世事繁沉担难挑;五十岁至桥中,始知天命莫逞能;六十岁将桥过,瞻前虑后时光过”。

隐居山林 痴心不改词相伴

公元1567年,郑恭王在大赦中复爵还政,朱载堉也结束了其颠沛流离的陪狱生活,重返世子府,回到老家沁阳,过上了安稳的日子。但好景不长,公元1591年,灾难再次降临,郑恭王不幸去世。这时的朱载堉完全可以继承王位,大展鸿图,修身、治国、平天下,可他“厌倦了刀光剑影、远去了鼓角争鸣”,不顾皇家颜面,逆势而行,7次上书朝庭,主动要求让出王位,想过平民生活。“功夫不负有心人”。在他58岁时,终获朝廷批准,遂隐居沁阳丹水河畔的九峰山下,“两耳不闻窗外事”,布衣蔬食,箪食瓢饮,痴情词曲创造,为《郑王词》流芳百世打下了坚实基础。

朱载堉隐居后并不是逍遥快活,而是心静如水,生活低调,继续专心研读天文、音乐、数学之余,常常布衣幅巾,出入乡野,广泛收集民间音乐和歌谣,潜心词曲创作。这段时间,布衣王子不仅心态好,与世无争,还能与民同乐,“挂一幅单条画,种几枝得意花”,“半边栽果半种田,黄酒白鸡随时使,渴来时手掬清泉。微风吹面何须扇。草堂睡起,红日已三竿”。

细品朱载堉的词作,犹如他的人生一样,始终贯穿着一条主线,那就是生活俭朴、为人忠诚、品行端正,“立身前之德业”,做正人君子,被人尊称为“小郑王”,正如他创作的《要行正》所言:

守天理之正道,禁淫乱之邪走。

存方寸之良心,去害人之毒手。

开方便之德门,闭是非之闲口。

吃养心之清茶,戒乱性之浊酒。

交有道之良朋,远无益之损友。

植乔林之桂柏,避乱街之花柳。

《郑王词》的产生,不仅与当时朱载堉所处的社会及家庭背景有关,还与当时府邸深厚的历史文化有关。“怀庆,古冀州覃怀之域,商周而下为州为郡。废置沿革不一,元始名怀庆路,国朝易之以府”。最著名的沁园春词牌,就诞生于沁阳,这为朱载堉写词谱曲创造了得天独厚的文化优势。另外,怀庆府府邸河内文化氛围很浓,历史名人众多,有著名的南北朝天文学家张子信、唐朝文学家李商隐、北宋宰相卢多逊、元朝历学家许衡、明朝文学家何塘等大家先贤,尤其是何塘对朱家三代人都有极深的影响。同时,怀庆府邸还有诸多学堂书社,庙会集市和非遗剧目怀梆,这些有利条件都促进了《郑王词》的广泛传播。人们或在学堂剧院学习传唱,或在门店书社石印装帧,或在市面集市买卖。

朱载堉隐居山水19年后驾鹤西游,留下的《郑王词》历经400多年久传不衰,历久弥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