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详情
2023年04月14日
党报伴我共成长
□布财勇
凡是过往,皆为序章;一切热爱,可抵岁月漫长。在我37年的职业生涯中,《焦作日报》如尊师,似兄长,陪伴我成长、成才、成熟,这分恩情纵使千言万语,难以表达我的一往情深。
曾记否,是您教我写新闻
我的家乡在北敬村,早前归焦作市郊区(1990年更名为山阳区)朱村乡管辖,现归属中站区府城街道,虽距离焦作市区不远,但位置偏僻,交通不便,我去三公里外的焦作五中读初中、高中,都是穿田地而过。1984年高考落榜后,我回乡务农。1985年夏天的一天,从家里安装的小喇叭中得知“郊区区委宣传部面向全区农村青年招聘通讯报道员”的消息后,我立即报了名。经考试合格后,1986年年初,我有幸被录取。
试用期间,当时郊区区委宣传部干事付德武老师拿出一摞四开大小的《焦作日报》说:“以后我们的主要工作任务是给报社供稿。”拿到这一摞报纸后,我急不可耐地翻看起来,从报纸的一版翻到四版,标题、内容、作者、编辑名字都看了个遍,甚至连报缝也不放过。
当时信息相对闭塞,看到《焦作日报》就像看到另一个世界。当天的报纸没有看完,下班后还要把报纸带回家看,第二天再带回单位。心中不时想:啥时我写的文章,哪怕有几句话能刊登在《焦作日报》上就好了。
对于初写新闻报道的我来说,想迈过这个坎儿实在不容易。两个月过去了,报道写什么?如何开头?我仍是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眼看三个月试用期将尽,我有些气馁了。
在朋友的介绍下,我怀着忐忑的心情,第一次来到当时位于老市委办公楼四楼的焦作日报社,见到了编辑郝向东、王应文老师。一见面,想象中编辑严肃的形象完全被颠覆,两位编辑老师和蔼可亲,风趣地说:“跨入报道门,都是新闻人。今后都是自家人了。”我悬着的一颗心终于落下。两位老师嘱咐我:“初入门要先从身边熟悉的好人好事写起,多听广播培养新闻敏感……”
两位编辑老师的话不多,却很实用。1986年3月30日,我采访到原郊区王褚乡西于村60多岁的村民三年如一日义务为村民送报、送信的事迹,写了300多字的稿子,经郝向东、王应文两位老师编辑后,以《编外投递员》的标题刊登出100多字。虽然见报稿件的版面还没有火柴盒大,但这是我在《焦作日报》发表的第一篇稿件,心中像吃了蜜一样甜。
受此鼓舞,接着我又采写了《东韩王村连续15年杜绝疫病流行》《郊区有30多个蔬菜科技二传手》等报道,经编辑老师们修改后刊登出来,见报文章逐渐从“火柴盒”变成“豆腐条”“豆腐块”。在我五六次送稿后,王应文老师曾夸我“是个搞报道的料”,这句话成了我一生追求新闻事业的不竭动力。
在自学的过程中,《焦作日报》的编辑老师亲传真授,加快了我成为行家里手的步伐。张国柱、张成山老师对我讲“报道一定要用老百姓的语言,切忌学生腔”。周正和老师对我讲“要加强政策学习,才能写出有深度的报道”。李跃进老师亲自带我采访,向我传授采访技巧。吕立兴、高玉璋老师教我如何选择角度,以提高投稿采用率。在各位老师的辛勤培育下,我采写的稿件见报率逐年增加,从头一年的30余篇增加到每年50多篇,最高一年突破100篇,年年被焦作日报社评为优秀通讯员。
曾记否,是您助我新征程
1999年9月,由于在宣传报道中取得了突出成绩,我被任命为山阳区委宣传部副部长。对于我来说,工作从我自己写新闻变成组织基层通讯员写新闻,压力实在是不小。
当时已是焦作日报社副总编辑的王爱军老师给我打来电话表示祝贺,并一再交代:一定要紧紧贴近区委、区政府中心工作谋篇布局,新闻报道要让区委放心满意。
报社通联部郭平治老师说:“财勇同志,区上通讯员需要培训,我负责组织培训。”此外,焦作日报社的李弘、吕正军、赵金瑜等老师纷纷出主意、想办法,好让我开拓出一个新局面。
在报社领导的关心支持下,焦作日报社几乎所有一线的记者和编辑都曾来过山阳区。董亚洲、胡培军、陈作华老师先后采写了《山阳实业公司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为了心中那片绿色的云》《化阳光为财富》等重量级稿件;史文生老师先后采写了《大步向农村城市化城市现代化迈进——山阳区采访纪实》《学习新风扑面来——山阳区开展创建学习型组织活动侧记》等;杨仕智老师先后采写了《山阳区社区建设经验录》《把“城中村”建成“都市小区”——山阳区改造“城中村”札记》等一系列报道。这些报道都是紧贴时代主题,紧跟区委步伐,对于区委的中心工作起到很好的推进作用。
2007年3月,我被任命为山阳区文体局局长,离开摸爬滚打近20年的宣传岗位,我的内心是那么恋恋不舍……
到了新的岗位,已升任为焦作日报社总编辑的王爱军依然像兄长一样关心我,打来电话表示,对从新闻战线走出来的同志们将一如既往地关心支持。此外,报社老记者周正和、王应文、高玉璋等老师也给打来电话,表示继续支持我的工作。
由于之前区里在文化体育建设上欠账太多,我拿出写新闻报道的钻劲,带领区文体局的同志积极争取资金,千方百计开展活动,在一年的时间里扭转了我区文化体育工作上的被动局面。2008年,山阳区文体局被国家体育总局表彰为“全国全民健身活动先进单位”,王爱军获悉后立即安排给予重点报道。2009年,经过对照标准,查漏补缺,迎头猛赶,山阳区被省文化厅命名为“第六批省级文化先进区”,《焦作日报》同样给予重点报道。我在山阳区文体局工作10年3个月的时间内,每当工作上取得一点成绩,报社的老师都会给予关心和支持,并积极报道。在良好的宣传氛围下,山阳区创下连续7年获得国家体育总局表彰“全国全民健身活动先进单位”,连续两次获得国家体育总局四年表彰一次的“全国群众体育先进单位”荣誉。
曾记否,是您挺我再创新
2019年春分时节,因年龄原因我转到区政协文史委从事文史研究工作。在文史写作时我碰巧看到《中国政协》杂志上一篇介绍用散文方法写史料的文章,于是我想能不能用诗歌的方法写文史,让沉闷的文字变得鲜活。
这时,王爱军已升任为焦作日报社社长,他听了我的想法后表示支持和鼓励。当我第一篇用诗的语言写出的《府城,我们期盼您的精彩后续》文章刊登后,引起不小的轰动,有读者称赞:“开启了另一个手段写史料的方法。”在以后的2年多时间里,我又写出了《我的名字叫启心》《百间房:我们期盼你百年梦想实现》《告别恩村》《山阳故城,我们向往的汉文化中心》《苏蔺:清风徐来期如许》等10余篇以乡村历史为创作内容的诗歌,再次引起人们关注。
有人说过“知己想得是缘分”。过去因为对《焦作晚报》李相宜老师写的“草根文化人物”系列很是关注,其采访态度和文笔很让我佩服,后来加上在山阳故城文化研究会多次相遇,我对李相宜老师更加熟识。2022年8月的一天,天气炎热,我们几个好友相约在山阳故城城墙下座谈,我想请李相宜老师亲自操刀再为山阳区的文化人物立传,李相宜老师却说:“你现在区文史委工作的条件多好呀,你应该发挥好你的优势,创作一个文化人物系列。你负责写,我负责编,《焦作晚报》周末版优先给你刊登。”
虽然我对写人物长篇通讯有些畏惧,但李相宜老师的话给了我莫大的鼓励。2022年9月29日,当《王长青:艺痴者技必良》人物纪实整版推出时,我看到编辑老师们的辛勤付出,从大标题到个别小标题都作了精心改动。接着我又连续写了两三篇,李相宜老师很快看出我写作上的毛病,他说:“写长篇人物一定要在心中打好腹稿,先构思好框架,再丰富内容,不敢信马由缰,写哪算哪,那样会很吃力。”听了李相宜老师的一番话,真是一语点醒梦中人。
李相宜老师仅比我大一岁,但他严谨的学风、朴实的文风,值得我学习效仿。他说:“写人物不要看他名气大小,一定要抓住这个人物的时代背景、成长历程和性格特点,通过写好一个人来记录一个时代,这样的新闻才不是‘易碎品’,否则你创作的道路走不远。”他还告诫我:“在写作上不要给人家提条件,刊登的稿件要能对得起《焦作晚报》的读者,读者满意就是最好的回报”。如今,我采写发表的人物报道已刊登了20多篇,影响力已经出来了。不知道的人还以为都是我的大作,其实李相宜老师从我每一次人物的选择、大标题和小标题的琢磨、人物细节的刻画都是下了很大功夫的,正是他的不断鼓励和修改,才让我采写的人物个个精彩。
“厚谊常存魂梦里,深恩永志我心中。”临近花甲,还能坐在办公桌前享受读书看报带来的快乐,享受键盘敲打带来的愉悦,这对我来说是一种莫大的享受。
上图 布财勇。本报记者 史 凯 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