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报平台

这已经是最后一期了哦!

我知道了

内容详情
2023年04月07日

沁水弯弯向南流

□董沁生

沁河文化是黄河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弘扬沁河文化,讲沁河故事,是怀川人义不容辞的责任。《山海经·北山经》有言:“谒戾之山……沁水出焉,南流注于河。”《焦作黄河志》详细介绍:沁河,黄河的一级支流,发源于山西省沁源县西北太岳山东麓的二郎神沟,自北而南,穿太行、入河南,全长485公里,其中河南段长90公里。沁河润泽了古老的怀川大地之后,蜿蜒南流,在武陟白马泉(左岸)汇入奔腾不息的黄河。沁河口以下的黄河原是明清故道,距今有530年的历史,其滩面比新乡市地面高出24米。

沁园古迹沁园春

沁河是一条古老而又青春勃发的河。春秋名少水,西汉始名沁水,也称洎水,近代称沁河。沁水流域之地,与“水”最为密切的故事首选古老的沁园,以及由沁园故事而诞生的词牌沁园春。

沁园始建于东汉永平三年,《河内县志》明确记载:“沁园,城东三十里。”《怀庆府志》也有史证实,“沁园在城东北三十里沁水北岸,金时官僚宴游之地,相传有石图本,今不可考”。李适《长宁公主东庄侍宴》诗云:“歌舞平阳地,园亭沁水林。”李义府《长宁公主东庄》诗云:“平阳馆外有仙家,沁水园中好物华。”相传,该园是东汉明帝刘庄五女刘致(沁水公主)的园林,这里山清水秀、景色迷人,既处在沁水之滨,又有55眼“红泉”和大片园林而成为皇家园林,所以人们将沁水公主的园林简称之沁园。然而,章帝刘炟继位后,国舅窦宪对沁园涶涎欲滴,凭仗权势,霸占沁园据为己有。章帝闻听大怒,责令窦宪将沁园物归原主,该故事在《后汉书》中有载。这个故事在人间传唱、演说中经历了无数的风云变幻、王朝更迭,逐步演变成了沁园春词牌。直到宋时,以苏轼的《沁园春·孤馆灯青》为正体,才将这一词牌逐步规整。当然,让大家耳熟能详、朗朗上口的还是《沁园春·雪》。历史上,虽有“竹林七贤”、韩愈、李商隐、元稹、许衡等历代名人游历沁园,但随着岁月的流逝,沁园也逐步迷离、湮灭。元代耶律楚材《过沁园有感》表达了沁园由盛及衰以及故国已亡、古园已废的伤感。

昔年曾赏沁园春,今日重来迹已陈。

水外无心修竹古,雪中含恨瘦梅新。

垣颓月榭经兵火,草没诗碑覆劫尘。

羞对覃怀昔时月,多情依旧照行人。

如今,“久有凌云志”的怀川人在沁园古迹上建成了沁水公园,打造出了怀川的又一文化名片。漫步园中,既可领略“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亦可聆听“春有百花秋有月,夏有凉风冬有雪”的天籁之音。

仙神河上二仙庙

仙神河,沁河支流,发源于山西省晋城市郊区追山乡东凰头村附近,南流河南省沁阳市玉泉湖后注入沁河。

二仙庙位处神农山仙神河河口东岸,整个景区由静应庙、沐涧寺、太平寺摩崖石刻、仙神河峡谷、玉泉湖等景区组成。最有意境的当数静应庙(即二仙庙),三面环山,一面临水,成为道教上清派的宗源地。一代宗师魏华存在此隐居修炼了42年,完成了被后人誉为四大天书之一的《黄庭经》。二仙庙始建于唐,初名为“魏夫人祠”,清道光五年《河内县志·金石》载“祠宇之建相传自南北朝”;唐王李世民曾赐题“紫虚元君庙”匾额;宋微宗时,“尊儒崇道、粉饰太平”,赐“静应”,建“灵应”坊,改名为“静应庙”。目前,庙前伫立一块“静应仙宗”纪念碑,静应仙宗指的就是魏夫人华存。那么,该庙为何叫“二仙”庙?有多种说法:一说依仙位之序,太乙真人为大仙,紫虚元君(魏存华)为二仙,故称“二仙”;另一种说法是魏华存行二,所以,称之“二仙”;第三种说法是其说服用过两丸仙丹,得道成仙,谓之“二仙”。二仙庙主体建筑主要有三坊、三宫、六院、九重门,其中山门、大殿院、钟楼、鼓楼大殿以及殿后的飞来石更为有名。庙内古柏参天,圣谕碑石众多,其中一块碑文详细记载了宋徽宗崇宁、政和年间大旱时,人们在庙中求雨灵验之事。

在二仙庙的对面便是福地洞天阳洛山。相传魏夫人在隐元沟上仙人洞隐居修炼,并成书《黄庭经》。这里曲径通幽,泉水相连,清范照黎在回乡时作诗《沐涧飞泉》给于赞美。山顶,便是有“小龙门”之称的窄涧谷太平摩崖群,又称真谷寺。太平摩崖石刻开凿于北魏时期,最著名的是“千佛岩”,隋唐时开窟造像达到鼎盛,五代及金、明、清等时期又摹刻金刚经、续造窟龛。

从“小龙门”下来,可以乖舟畅游中原盒景——玉泉湖。玉泉湖因毗邻玉泉山而得名,由仙神河、阳洛山、玉泉山等山泉河水汇聚而成。这里湖美山青、绿树成行、倒影叠叠、游人如织,集幽、秀、奇、美于一体,是人们纵情山水、放飞自我的世外桃源、风水宝地。玉泉湖又叫八一水库,建于1957年8月1日,其湖水最终汇入沁河。

古城沁阳三圣塔

在沁水岸边有一千年古城,清河内进士范照黎所述:“夫覃怀底绩,曾传夏后之书,河内移民,旧著梁王之政。地崇邘国,晋启南阳,邑号野王,齐封少水,太行引嶂,掩映天坛王屋之辉,清济穿城,潆洄大禹成汤之迹。名都胜境,自唐虞夏商周后历历于稽;官绩人才,由汉唐宋元明清以来蒸蒸日上。”有道是智者千虑,必有一失,范进士在赞美古城沁阳时,并未将久负盛名的天宁寺和中天一柱三圣塔写进去。

如今,天宁寺只留在人们的追忆里,唯有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三圣塔顶天立地,伫立于沁阳市博物馆内。清《怀庆府志》载,隋文帝创建长寿寺,武后改为大云寺,金代更名天宁寺。古塔始建于隋,重建于金大定十年,由基座、塔身和刹顶组成。塔门上方有“中天一柱”四个大字,塔高32.76米,共计13层,而且塔中有塔、塔上有塔。刹顶为一小宝塔,顶相轮式刹座,在覆钵式塔身上置宝珠,小塔身宝瓶为空腹,所以又称“塔上塔”,也称天宫;塔身外为砖塔,塔内有井架式木塔,所以才有“塔外塔”之称;塔下为砖造地宫,地宫的入口在基座心室中央,上施木板,木板上用土和石板覆盖。目前,天宫和地宫都未开放,所以,它的真实面纱还未被揭开。

古塔虽没有西湖雷峰塔那么神秘,但也非凡。相传,天宁寺有一口水井,有人说是海眼,直通东海,专供僧人所用。唐太宗时,曾在井上建有方形三重檐木楼阁,名曰玉泉阁。宋时,在寺院旁建有书院。一次,不守寺规的一书生系木桶从井中偷水,但未曾料到水桶上提时,井内竟发出惊涛骇浪之声,而且从井中喷出惊人水柱。这下可吓坏了那个书生。方丈闻讯,忙令那书生丢下水桶,并令小和尚盖上井盖。事后,为了镇压兴风作浪的河妖,就集全城之力建了三圣塔,而且非常神速,一夜之间,拔地而起。

无论是“蛟尤出世”“蛟龙生气”,还是“水漫怀川”“一夜而起”,都是传说而已,只是历史长河中的微小尘埃。近年来,怀川人在治理沁河方面确实下了一番苦功,经受住了2021年洪水大考,并努力把沁河打造成造福家乡人的幸福河,谱写了“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生态乐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