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报平台

这已经是最后一期了哦!

我知道了

内容详情
2023年04月07日

沧桑巨变

清风岭

□宋志道

历史上孟州城北曾有一道东西岭坡,史书上称作清风岭,有时也称作青峰岭。它高5米至10米,宽1千米至1.5千米,横卧于县境。孟州城的清风大街,就因清风岭而得名。

清风岭是太行山余脉北邙岭的支脉,西起孟州城北,向东蜿蜒百余里,经温县至武陟境内黄河和沁河汇流处。《大清一统志》“卷160怀庆府孟县”条内记载:“清风岭,在武陟县南10里。”“西连孟、温,南接广武,东抵黄、沁之汇流。”

乾隆年间绘制的孟县山图。

(宋志道提供)

在孟州的一些志书中,能找到关于清风岭的蛛丝马迹。如康熙《孟县志》载:“礼部左侍郎薛所薀墓在城东北梁村岗。”这里的梁村岗,即属清风岭。乾隆《孟县志》“山川”载:“凡孟县西北之山,五十里岗岭相属,而见诸书及各碑者,实随地异名焉。”这里所说的“五十里岗岭相属”,描述的即是清风岭和孟县西部诸山的一脉相承。乾隆《孟县志》载:“县城东5里为梁村岗,迤东南为桑家坡。”“今县东梁村岗迤东南20余里,皆是古湨水由其下,即春秋所谓‘湨梁’……而是岗则至沇河而尽焉。”这里提及的“梁村岗”“桑家坡”“湨梁”,都是清风岭的组成部分。

乾隆《孟县志》附录绘制的《孟县山图》标明:清风岭和孟县西部的起凤岭、香炉山、紫阳山、雷家山、万子山、姚庄后山、韩庄后山、紫金山一脉相承,延伸至孟县城北的笔架山,向东为梁村岗、武界坡、摘星庙坡、桑家坡,然后进入温县。孟县城北地势高亢,其中的笔架山和北顶坡,都属清风岭的一部分。《上段渠村志》记载:“上段渠古称陈家坡”,说明该村建在清风岭的岭坡之上。

孟州城东北4公里的东葛和西葛,历史上称葛村,地处清风岭上,魏晋南北朝时属温地。那里距西晋开国皇帝司马炎的故里招贤乡安乐寨仅10公里,因地势高亢成为司马氏家族的墓地。清乾隆二十年(1755),在葛村出土了“四司马墓志”,在当时史学界及文化界引起了极大轰动。葛村的北边梁村岗,至今还有一段长200余米、高8米多的清风岭遗址。

在孟州志书中记载清风岭最多的当属《孟县地名志》:小坡掌,明初,张氏由山西洪洞迁于西岭坡;徐窑,村处西岭坡;关唐,村处西岭脚,西高东低;钱唐,村处西岭根,西高东低;前富村,村处西岭根,西高东低;后富村,村处西岭坡底,西高东低;钱庄,村处西岭脚,西略高,东稍低。

《孟县地名志》记载:缑村,村东土岭称缑家岭,亦呼缑山;东岗,清末黄河水患,东韩村民迁居村东岗上,日后成村,取名东岗;庙底,村建清风岭岗上,北高南低;胡庄,村建清风岭岗上,北高南低;西谢庄,清嘉庆年间,因黄河水患,移居清风岭;上作、东葛、北刘庄、西葛、梁村、马付庄、杜村、里村、田寺、桑坡、下官、上官、上口、下口一、下口二、沇河、黄庄、张庄,均“地处平原,村建清风岭岗上”。

民国24年(1935年)2月,河南省政府视察团一行数人到温县、孟县进行例行视察。视察主任马元材撰写的《视察日记》,提到了温县境内的清风岭:“温县民众对于黄河大堤之修筑,实可分为两派:在清风岭以南之民众属于主修派,而在清风岭以北之民众则属于主废派。前者以直接利害关系,故主修;后者以住在上游清风岭之巅,不畏水患,故主废。唯对于此问题之解决方法,本人以为与其取决于民众之意愿,无宁取决于河工之本身。……温县城因有清风岭横亘东西,无疑于天然之堤,故可不必再修大堤。然清风岭以南居民无虑数万,生于斯,长于斯,不自今日始也。谁非吾民?独可令其生命财产尽抛弃于黄河波涛之中,坐视而不顾耶?”这则日记告诉我们:一、因有清风岭横亘温县东西,无疑于天然之堤;二、温县清风岭以南为黄河滩,村庄住有数万人民;三、住在清风岭之巅和在清风岭以北之民众,不畏黄河水患。

唐朝诗人李白在《送友人》中写到了武陟的清风岭:“青山横北郭,白水绕东城。此地一为别,孤篷万里征。”李白诗中说的“北郭”,应是今日武陟县北郭乡的上庄和下庄,“青山”应是那时侯的清风岭。在北郭乡东草亭村有座吉祥寺,是河南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清代嘉庆年间重修吉祥寺的石碑记载:“寺南五里有清风岗,纵三百步,东西四五十里。”

在《中国民间故事全书·河南武陟卷》的卷首彩图里,有一张石狮图,标明是清风岭上的石狮。这座石狮立在今日北郭乡东草亭村通往武陟县城的大道上。站在东草亭村放眼环顾,找不到一丝岭的痕迹。自清嘉庆以后,在武陟县志中已找不到有关清风岭的记载。蜿蜒数十里的清风岭,怎么就灰飞烟灭了?武陟境内清风岭已无痕可寻,便有了众多的揣测,“黄河冲刷塌陷”之说是其中之一。清风岭处在黄河南北迁移的风头浪尖,无数次冲刷撞击,一塌再塌,沦落为岗,陷而又陷,终至绝迹。从此武陟无山,人们也无以登高!仅剩下孤单一石狮,固执地处在路中,餐风饮露,怒目张口。

《孟县志》主编张思卿在《清风岭的沧桑变化》中写道:“孟州市区蟒河东有一东西走向、高出地面的小丘岭,南北宽约3华里。它经过孟州市东半部进入温县,经武陟直到获嘉县境内,长达100余里。新乡到孟州的公路大部分路段就筑在这道清风岭的脊背上。孟州境内清风岭总面积约21.5平方公里,西高东低,海拔高度110.6米至118.2米,坡降1/2000。”“清风岭上汉墓很多,也留下西晋墓、北魏墓。西晋的司马氏墓地很多处在孟州境内的清风岭上,如已发现的6块司马墓志其中5块是在清风岭上出土。”至今,清风岭南侧还保留有4米至8米高的陡坎。

笔者在《孟州史话》中有关于青峰岭的记述:在今日孟州城北不远,历史上曾有一道东西走向的带状凸地,称作“清风岭”。清风岭西高东低,是太行山余脉北邙岭的支脉,它西起许村、富村,经北韩庄、赵唐、梧桐、上段、梁村、东葛、西葛、上作、水运、里村、桑坡、谢庄、北庄、南庄、张家庄、黄庄,延伸至温县境内,全长百余里。宋、元时的清风岭,平均高约8米至10米,虽说不上层峦迭嶂、气势磅礴,却也绵延高起,岭上满是茂密苍翠的树木。今日清风岭,由于千百年来人们平整耕地、建筑取土、烧砖制瓦和修建道路已变得面目全非,人们无缘再睹它昔日的容颜。

笔者的回忆文章《孟县“稻改”的亲身经历》中也写到清风岭:“那时孟温公路紧邻临桑坡村北,公路北边的地势颇高,在1丈多高的土崖上长着几棵粗大的柿树和杨树。后来才知道,历史上从县城东到温县,曾有一座蜿蜒数十里、高10余米的清风岭,直到上世纪80年代清风岭还依稀能辨。我们当时在桑坡村看到的高崖,就是清风岭的一部分。时至今日才过了几十年,清风岭已经荡然无存,成为历史的记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