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报平台

这已经是最后一期了哦!

我知道了

内容详情
2023年03月17日

■群英谱

深受群众敬重的老支书

□郑乃谦 卢三元

修武县西村乡磨石坡村,位于美丽的凤凰山麓,村子里街道整齐划一,山坡上侧柏林郁郁葱葱。每当看到这些,村民们自然就想起了他们的老书记樊明书。

樊明书,1925年1月出生于磨石坡村所辖的西岸自然村,其父母省吃俭用让他读了三年私塾,使他不仅识文断字,还比同龄人明白更多道理。磨石坡村是焦作地区教育界、新闻界革命先驱者韩秩吾故里,早在抗战全面爆发之前,就是修武县地下党的秘密活动地,共产党在群众中有深厚的基础。在日伪、土匪肆虐横行的年代,樊明书渴望共产党、八路军下山来,解救穷苦人。

1943年秋季,修武县再次成立抗日民主政府,随后开展地方政权建设,恢复根据地。村里成立民兵组织,樊明书积极报名,成为民兵。打游击,破铁路,送情报,日夜与日伪军作战。抗战胜利后,他的族兄樊明义担任修武四区武委会主任,是区政委张洋芹的得力助手。在族兄的帮助下,樊明书进步很快,1947年加入中国共产党。解放战争时期,樊明书参加了解放获嘉战斗。攻克获嘉后,所在区队被编入华北独立旅20团,樊明书担任五连指导员。1951年春回到家乡后,做夜校教员、互助组组长;1959年任生产大队长;1969年挑起了磨石坡村党支部书记的重任,一直工作到1985年。

过去群众饮用水靠的是老井,取水十分困难,到了旱季更加不便,用水浇地更是梦想。1974年,青龙洞水利工程革命区建成,樊明书带领全村干部发扬愚公移山精神,修建支渠总长度2000余米,开挖两座蓄水池,总容积达4000立方米,解决了人畜用水难的问题,部分农田得到灌溉。

在农业学大寨期间,他和村里党员干部一道填沟造地,修建大寨田12块,累计用石料4000立方米。从此以后,粮食产量连年增收。1975年以后,群众家里是大囤尖来小囤满,日子过得十分舒心。

村路群众住宅原来都在山沟里,部分是窑洞,生活、生产特别不便。在上世纪80年代初新村规划中,村里本着节约土地的原则,想方设法利用空隙地、废弃地,甚至劈山建宅基地。经过几年努力,家家户户都住上了宽敞明亮的新瓦房。今天,磨石坡所辖的两个自然村街道整齐划一,房屋成排成行,可见当年老书记花费了多么大的心血。

作为全村群众的领头雁,樊明书平时思考最多的一个问题就是怎样发展集体经济,造福村里群众。村集体先后办过香油坊、砖瓦厂、小煤矿等,并扩大了集体果园。村集体还购置拖拉机,农忙时种地,农闲时跑运输。

上世纪80年代初期,村庄附近的山坡上还是光秃秃的一片。樊明书积极响应上级党委、政府的号召,植树造林,绿化荒山,带领全村群众种植侧柏。经过多年坚持不懈的苦干,如今的山坡上早已是郁郁葱葱,产生了良好的生态效益。因为在荒山绿化方面成绩突出,樊明书被评为河南省林业建设先进个人,还多次获得上级政府的表彰。当年,焦作市人民政府召开“四旁”植树绿化现场会,所有参会人员到磨石坡村参观。磨石坡村曾荣获过国家林业部颁发的“先进林场”奖牌。

在造地过程中,一次意外塌方,樊明书下肢骨折住院治疗。身在病房,他心里却一直惦记着工地上群众的安危,不顾医生劝阻急着出院。回到家后本应休息,他却坚持到现场指挥生产。那一年,群众总是经常看到他架着腋杖穿行在田间地头的忙碌身影。

樊明书担任村党支部书记期间,带领干部群众兴修水利,整山造地,规划村庄搬迁,为改变贫困面貌、发展集体经济作出了突出贡献,成就有目共睹。

樊明书德高望重,因为年龄原因,1985年,经组织同意辞职让贤。卸任以后,村上谁家有红白喜事,都请他前去主持操办。他总是乐于相助,并且本着移风易俗、勤俭节约的原则,让群众少花钱多办事,因此深受全村群众爱戴。

2007年10月,樊明书因病离世。在追悼会上,许多群众眼含热泪,泣不成声。因为大家明白,老书记为全村群众办了许许多多的实事好事,为集体经济发展费尽了心血。十几年过去了,人们仍旧铭记在心。

左上图 樊明书。

(本报资料照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