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报平台

这已经是最后一期了哦!

我知道了

内容详情
2023年03月15日

观匾额 品文化

小记者走进典礼学书历史文化展览馆

本报讯(记者贺珺)3月12日,小记者走进典礼学书历史文化展览馆,参观了匾额陈展馆、红色革命纪念馆以及家具、影壁厅等展馆,通过一块块精品匾额,了解了民族传统文化,通过革命先烈遗留下来的抗战文物,感受到了无数烈士视死如归、顽强斗争的大无畏精神。

“典礼学书”设置有13个不同主题的展厅,是一座集藏品陈列展览、历史文化研究、传统文化教育讲学、历史舞台剧表演、传统文化影视播放以及党史学习教育等诸多功能于一体的综合性园区,也是大力弘扬和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展览馆、博物馆和教育馆。

小记者来到红色革命纪念馆,首先映入眼帘的是为了纪念革命先辈们为民族独立、人民解放,抛头颅、洒热血所铸造的铜人像,让小记者感到无比震撼。馆内还珍藏有先辈们用陶土、金属材料制作的武器,包括炮弹、地雷、手雷等。参观过程中,一面1942年的老党旗格外引人关注。讲解员告诉大家,当年由于布匹种类少,也没有像现在这么先进的打印制作技术,所以只能以棉布为材料,以手工进行缝制。时隔多年,这面旗帜依然鲜艳。

“一个时代有一个时代的英雄、一个时代有一个时代的责任与担当,作为新时代共产主义的接班人,我们要好好学习,天天向上,做对祖国、对社会有用的人。”讲解员的话深深地感染着在场的每一个小记者。

接着,小记者们来到一座雄伟的古楼前——匾额陈展馆。

走进古楼,就像穿越到古代一样。在这座百年前的建筑里陈列着200多块历代精品牌匾,每一块牌匾背后都蕴含着一个故事。“古时赠送牌匾就相当于我们现在赠送朋友礼物一样,牌匾上的词语有的是向老人祝寿、有的是祝孩子学业有成,还有的是祝朋友一帆风顺,代表着美好的祝愿。”听了讲解员的话,小记者们恍然大悟,原来牌匾就像现代的贺卡一样。

在这里,小记者们还了解到,这些藏品都是“典礼学书”团队历经10年时间、跨越国内15个省,从民间收集而来的,背后的付出不言而喻。

随后,小记者们还参观了家具、影壁厅,近距离接触了古代人们生活起居所用到的木刻床、马车、衣柜等物品,并体验了古人的“电影院”——古戏台。

“今天的参观,不仅使我开拓了眼界,还了解了许多历史文化知识。”不知不觉间,当天的研学活动接近尾声,小记者们一个个收获满满,兴奋地互相分享着。

图① 小记者走进雄伟的古楼。

图② 小记者在历史文物中穿行,如同穿越了时空。

图③ 小记者拿着相机记录。

图④ 小记者在研究一块牌匾。

图⑤ 讲解员在讲述牌匾背后的故事。

本报记者 贺 珺 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