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报平台

这已经是最后一期了哦!

我知道了

内容详情
2023年03月10日

“银发雷锋”用爱与奉献演绎最美夕阳红

本报记者 梁智玲

每年3月5日是学雷锋纪念日,在我市很多老年人退而不休,在擅长的岗位充分发挥自己的特长,争当银发志愿者,积极为社会贡献余热。他们,被身边的人亲切地称为“银发雷锋”。今天,我们走近一位年逾七旬的老人,了解她多年的学雷锋之路。

3月8日下午,刘成珍如往常一样,来到山阳区艺新街道冬香好妈妈工作站,开启当日的工作。说起这份工作,这位71岁的老人很有感情:“工作带给我的价值远远超过我的付出,我在帮助别人的同时,收获了更多快乐。”

刘成珍出生于上世纪50年代初,年轻时跟着丈夫来焦作生活。年幼的孩子,繁重的工作,让她在工作时无暇考虑自己的爱好。但在当时并不宽裕的生活环境中,她却是同事、街坊邻居心中出了名的热心肠。谁家有困难,她总会想办法上前帮一把。

退休后,刘成珍有了更多时间和精力。在丈夫和子女的支持下,她报名参加了老年舞蹈队、老年太极拳队,丰富自己的生活。在团队中,她自愿付出更多时间,为大家做好后勤保障服务。2017年,嘉乐园老年大学马村分校开班,刘成珍第一个报名参加志愿服务,为报名的老年人介绍专业设置、报名流程,忙前忙后,一心一意为大家服务。“大家都上了年纪,在一起就图个乐呵,我能为大家做点事情,心里踏实。”她说。

从举手之劳的志愿服务中,刘成珍体会到了点点滴滴的快乐,生活也越来越有精气神。后来,冬香好妈妈工作站注册成立,她又报名成为首批银发志愿者。按照工作安排,她要和其他志愿者一起,在工作站承担纠纷调解、志愿服务、秩序维护等工作。她在心里给自己定下了目标:“我既然愿意做这份工作,就要想办法做好,为社会奉献出自己最大的力量。”

在工作站负责纠纷调解,并不是一件轻松的事情。有时候,需要志愿者们到当事人双方家中了解详细情况,给出最公平、中肯的处理意见。遇到不好调解的纠纷,刘成珍曾三番五次到当事人家中,想尽一切办法与当事人沟通。“最难的一次调解,我曾上门调解5次,直到双方握手言和,我才放心。”她说。

2020年年初,新冠肺炎疫情袭来,刘成珍主动承担起防护岗的值班工作。她值起班一丝不苟,丝毫不输年轻人。“我们有更多的时间和精力,也有耐心,多干点活不算啥。”她说。记者了解到,她不仅是工作站的银发志愿者,在居住的社区也是出了名的志愿者,只要有需要,总能看到她的身影。

志愿工作做起来并不轻松,对于老年人来说,更是具有一定挑战。为了做好志愿服务工作,刘成珍的生活忙得像陀螺。她住在马村区,出行主要靠公交车。有时候,为了做好红色故事宣讲、纠纷调解、老年大学演出服务等志愿服务工作,她常常是早上出门、晚上回家,忙得一天也顾不上吃饭。身边不少人对她这种近乎“疯狂”的行为有所不解,每次被问起,她总是微笑着说:“为他人奉献,是最大的快乐,这种快乐让人上瘾。”

虽年逾七旬,但刘成珍身上透出满满的精气神。她不仅自己在默默付出,还用实际行动带动、影响着身边的人。如今,她和身边的银发志愿者队伍越干越有劲,越奉献越快乐。“我向组织提交了入党申请书,马上就成为一名党员了,我的身体还很硬朗,以后更要多学习,积极奉献余热,当好‘雷锋’。”她说。

上图 刘成珍。

本报记者 梁智玲 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