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报平台

这已经是最后一期了哦!

我知道了

内容详情
2023年03月06日

【雷锋说】“自己活着,是为了使别人过得更好。”

杨常珍:16年追梦路

本报记者 梁智玲

【焦作“雷锋”名片】

杨常珍,焦作市追梦志愿服务中心党支部书记、理事长。她热心公益、乐于奉献,先后创办了关爱农民工子女项目“微笑成长营”“闲物重生 与爱同行”“新工民夜校”等项目,积极提供精神帮扶、子女关爱、跨界交流、物资帮扶和就业创业指导等服务,受益群众有3万多个家庭,得到各级党委、政府和社会各界的好评。2013年,杨常珍荣登中国好人榜;2017年,被评为河南省三八红旗手;2021年,被省委、省政府授予河南省“优秀党务工作者”荣誉称号。2023年1月2日,获评首届“焦作楷模”提名奖。

【雷锋,我想对您说】

雷锋精神,已成为流淌在我们血脉中的基因,只要有人群的地方就有雷锋。您的精神永远发光,指引着正义的能量;您的行为永远灿烂,照耀着世间的温暖;您的事迹永远流传,鼓舞着我们助人为乐。在当今时代,能尽自己的点滴之力,帮助到身边人,就是在学雷锋,就是在传承雷锋精神。

【雷锋故事】

“我们把书籍视若珍宝,这些图书是我们做公益活动的一项重要资源。最近,我们正在筹划,准备在市城乡一体化示范区阳庙镇阳邑小学建追梦书屋,让图书发挥更大作用,让更多孩子受益。”3月3日,焦作市追梦志愿服务中心党支部书记、理事长杨常珍在解放区民生街道民生街社区二楼的焦作市追梦志愿服务中心,细心整理书架上的图书。

1997年,杨常珍25岁,她带着只有一岁多的孩子,从安徽老家跟随从事装修工作的爱人来到焦作。刚来焦作的头几年,每天忙着照顾孩子,她的心里并未有太多想法。后来,她慢慢感觉到,在城市的打工者生活十分枯燥,跟随父母到城市生活的孩子生活也很单调、无趣。“孩子上学后,我的感受愈加强烈,打工者的孩子与城市里的孩子差距很大,这种差距不仅仅表现在物质上,更多的是精神上的差距。如果能把城里孩子闲置的图书收上来,给买不起书的农村娃看,让人人有书读该多好。”杨常珍心里想。

2007年,杨常珍骑着一辆破旧的三轮车开始搜集图书,让喜欢看书、又没有闲钱买书的孩子免费阅读。10本、100本、300本……在她的不懈努力下,三轮车上的书籍越来越多,围着三轮车看书的孩子也越来越多。“看到孩子们放学后就围上来,讨论书里的内容,还要续借,我的心里感到很踏实。”她说。

除了图书,杨常珍还忙着其他公益项目。从2013年开始,她腾出精力和时间,放在了旧衣捐助方面。通过将收集来的旧衣物清洗、消毒,他们为旧衣物规划了两个处理途径:一是捐助给乡村有需要的困难群体;二是存放在爱心小屋,供市民免费挑选使用。

经过10余年的坚持,杨常珍和她创办的公益项目,帮助了越来越多的人,得到社会各界的广泛认可。注册的追梦志愿服务者有近300人,在她的带动下参与公益活动的市民已有2万余人。记者在采访时,她举了这样一个例子:某小学通过学生捐赠物品,在她这里兑换了爱心积分,经过她和该校师生的协商,最终决定将这笔爱心款定向捐赠给另一所需要帮扶的小学,通过购买爱心购书卡,让帮扶小学的学生感受到社会的关爱。

最近这两年,杨常珍又有了新的想法。她说,对进城务工人员来说,精神帮扶在当今时代尤为重要,给予进城务工人员,以及他们的子女、家庭更多有效的帮助,是一个值得考虑的新课题。

上图 杨常珍在整理图书。

本报记者 梁智玲 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