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详情
2023年03月03日
读李商隐《咏史》诗
看石头城今与昔
□李思敏
“北湖南埭水漫漫,一片降旗百尺竿。三百年间同晓梦,钟山何处有龙盘。”
李商隐,字义山,号玉谿生,怀州河内(今我市沁阳市)人,唐代著名诗人,和杜牧合称“小李杜”。
这首诗写于唐宣宗大中十一年(857),为金陵怀古之作,是诗人咏史类诗篇中的杰作。
首句“北湖南埭水漫漫”,“水漫漫”3个字,一笔扫去几百年的繁华往事。此地在六朝时是帝王贵族寻欢作乐之处,现今只见一片烟水茫茫,昔日之繁华已荡然无存,只有苍茫如流水,显得萧条冷寂,暗含历史沧桑之叹。
次句“一片降旗百尺竿”,语出刘禹锡《西塞山怀古》“千寻铁锁沉江底,一片降幡出石头”。本写晋灭吴,此谓六朝大都命短福薄,屡见降旗高举、改朝换代之事,以高度的概括力笼括了六朝的兴废更迭。
三句“三百年间同晓梦”,说自东吴灭亡至南朝覆灭这300年间,金陵的繁衰兴败如同一场梦,迅即消逝。这是诗中的转折句,道出物是人非,历史无情。
结句中,诗人提出了一个令人深思的问题——“钟山何处有龙盘”?此句总论南朝,以责问形式指出虎踞龙盘的地理形势不足依仗。传说诸葛亮当年看到金陵地形,曾说:“钟山龙蟠(盘),石城虎踞,帝王之宅也。”“龙盘”意指地势险峻,有帝王之气象。古人迷信,以为此山状如飞龙盘踞,是一块风水宝地。而诗人大胆反问:钟山哪里有什么神龙在此盘踞?言外之意,如果当地果真有龙盘踞,为帝王之宅,那为什么在此建立的王朝皆亡不兴、相继而灭呢?也就是说,国势的盛衰,天意、地势都不如人事重要,而君明臣贤尤为关键。正如诗家之评所说:“国之存亡,在人杰不在地灵。”
这首咏史诗,层层作势,融写景、抒情、议论于一炉,笔触明快犀利,结尾道破而不说尽,雄直中含顿挫之致。在皇帝和王公贵族统治的封建主义社会,石头城南京虎踞龙盘的地理条件,也挽救不了腐朽王朝的覆灭。
读李商隐这首《咏史》诗,不仅是对这位大诗人的敬仰与怀念,还使我想起伟大领袖毛主席深情满怀写下的《七律·人民解放军占领南京》一诗:“钟山风雨起苍黄,百万雄师过大江。虎踞龙盘今胜昔,天翻地覆慨而慷。宜将剩勇追穷寇,不可沽名学霸王。天若有情天亦老,人间正道是沧桑。”毛主席的诗,笔走风雷,情起波澜,激昂的思绪、豪壮的襟怀,像一曲黄钟大吕、凤管鲲弦的交响乐章。
今天,只有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石头城南京“虎踞龙盘”的“地灵”才真正步入“人间正道”,成为工农商学兵“人杰”“之宅”。
新中国成立70多年来,南京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据主流媒体报道,新中国成立初期,南京经济萧条,生产落后,生活贫困。在党的领导下,南京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理念,砥砺奋进,与民共建,与民共享,经济腾飞持续增长,伴随着城乡居民收入百、千、万跨越式增长,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生活条件日见改善,实现了较高水平的小康。南京的城市规模逐年变大,城市面貌日新月异,高楼林立,街宽路坦,芳草如茵,美丽洁净,宜居宜业,正向着绿色、文明、和谐的国际大都市挺进。城市更通畅,公交、高铁、航空四通八达,加上户户小车,人们出行十分便捷。昔日长江天堑的阻隔,人们望江哀愁。如今,多座钢铁大桥见证了气贯长虹的“中国跨度”和气吞山河的“民族气概”,见证了半个多世纪的历史风云,彰显了永久魅力的时代风采,“天堑变通途”!
“虎踞龙盘今胜昔,天翻地覆慨而慷。”南京70多年的旧貌换新颜,不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社会主义中国的一个缩影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