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报平台

这已经是最后一期了哦!

我知道了

内容详情
2023年03月03日

为了永久的纪念

——韩秩吾烈士纪念馆建设侧记

本报通讯员 郑乃谦

近日,修武县韩秩吾烈士纪念馆升级改造完工,新馆开馆仪式正在筹备中。2月17日,《焦作晚报》刊登了《薛垂广走访磨石坡》的报道后,西村乡磨石坡村又一次引起了人们的关注。

小山村为什么建了这座纪念馆?建馆过程中有哪些感人故事?

修武县西村乡,南太行的红色桥头堡,素有“焦作小延安”之美誉。从抗日战争到抗美援朝战争,数千人参军参战。彼时,一个人口不过5000人的山区乡,有200余人献出了宝贵的生命。

横贯西村乡的旅游专线青云大道车流滚滚,磨石坡村位于青云大道南侧。这个不起眼的小山村在豫西北抗战史上有重要地位。从1934年10月开始,中共焦作、修武地下党组织就开始把此处当成秘密活动地,这里是道清抗日游击队和修武县抗日民主政府的摇篮。这里涌现出一批英雄人物,最有名的便是焦作地区教育界、新闻界的革命先辈韩秩吾。

韩满常和赵继忠是磨石坡村的两位老党员,均出生在光荣的家庭,因此两人心中有浓厚的红色情结。

曾经某个时期,由于目睹了社会上青少年受网络影响不思进取甚至违法犯罪,老韩、老赵十分痛心,遂立志在磨石坡建一座革命烈士纪念塔,借此对青少年进行革命传统熏陶和爱国主义教育。

2019年9月,笔者历时一年半写成了《群英荟萃磨石坡》及长篇报告文学《满门忠烈 名扬太行》。韩满常读后深受感动,与老搭档赵继忠商议之后,决心建一座烈士纪念馆。

2020年5月4日,笔者《西村,焦作的小延安》一文在“人民视点”和“今日头条”两家平台同时发表。5月下旬,焦作市委党校两位负责人深入西村乡,就红色教育基地建设问题进行调研。在乡政府举办的座谈会上,韩满常就建设革命烈士纪念馆事宜谈了自己的计划,得到了大家的肯定。老韩深受鼓舞,下决心争取在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前夕建成烈士纪念馆。

几个党员立即成立了纪念馆筹备组,分工合作,各负其责。笔者被磨石坡村聘为文史员,兼筹备组文化顾问。

说干就干,大家先自己动手修缮韩秩吾烈士故居。

“天时地利人和,我占全了。”老韩兴奋地说。

老韩周围聚集了一批志愿者,大家组成一个创业团队。老搭档赵继忠是个好石工,制作“韩秩吾故里”标志石底座时,他手持切割机在寒冬旷野里一坐就是大半天。年逾古稀照样上架砌墙,钻进深山割荆条、砍椽。张娜娜精通刻碑技术,标志石前后两面的内容都是她刻的。数九寒天,她手刻麻木了,就搓搓手继续干。樊长州懂建筑,修缮故居时砌墙、抹墙,不嫌脏、不怕累。费力的杂活,都是村里的年轻人主动来干。村民卢和平,用自己的车辆运建材,空闲时间帮忙干杂活。这些事情还真应验了那句古话:一个好汉三个帮,众人拾柴火焰高。

经过几个月的辛勤苦干,基本恢复了故居的原貌,然后开始着手建纪念馆。

“纪念馆就像棉衣,要有表儿有里儿。所有文字与照片,就拜托郑老师你一个人了!”老韩对笔者恳切的话语,流露出真诚的期待。

这“里儿”也就是“芯儿”,它可是纪念馆的灵魂所在。因为对修武山区抗战文化的脉络有所了解,笔者将纪念馆的主题定位于弘扬爱国主义、英雄主义主旋律,得到了大家的认可。

为了丰富展馆内容,筹备组成员先后远赴山西左权和河北涉县,踏寻英雄的足迹。

给纪念馆取什么名字最恰当?3月19日,修武县老区建设促进会会长浮席楼前来考察后,建议定名为“韩秩吾烈士纪念馆”。

2021年6月29日,韩秩吾烈士纪念馆举行开馆仪式,有关领导、新闻媒体及社会各界人士百余人参加。纪念馆展板80多个,总面积160多平方米。展出内容除了韩秩吾的英雄事迹之外,涉及地方党史、武装斗争史,修武籍英烈人物以及抗战时期在修武战斗、工作过的领导同志。从此开始,社会各界人士纷纷到磨石坡开展主题党日和爱国主义教育活动。一段段热情洋溢的留言,是对筹备组的最大激励!信阳市人大原主任姚铁磺,闻讯于当年6月30日前来参观。

鉴于当时纪念馆由仓库改建而成,展厅设施简陋,环境条件较差,影响整体效果,筹备组决定对纪念馆进行升级改造。

新规划设计的纪念馆是三层混凝土框架结构建筑物,预计耗资50万元。怎么筹集这笔巨款呢?老韩照样胸有成竹,满满自信。他说:“像我们这样年纪的人,又都是老党员,靠自力更生、艰苦创业的精神,没有干不成的事儿!”

工程筹备期间,韩满常开了家庭会议,倡议韩家人做个表率。叔伯兄弟共8位,大家表态集中力量办大事,每个人凑2万元。老韩首先拿出了自己的10万元养老钱,二儿媳妇拿出了8万元。女儿订婚后,婆家给了7万元让置办嫁妆,姑娘也主动拿了出来。韩家人的举动,深深地感动了周围的村民。张娜娜主动拿出6万元,赵继忠也设法筹款。有着50多年党龄的老党员李广花,拿出了自己的2000元养老钱。八旬老人郑方针体弱多病,长年服药,闻讯也凑了1000元送过来。郑全妮的孙女患病住院急需用钱,张凤芸的儿子办喜事急需用钱,照样全力支持。工程后期发现预算严重不足,韩满常干脆直接给胞兄、胞弟硬性摊派任务。在外地工作的退伍军人赵更银,闻讯马上转款6000元。

2022年7月,纪念馆升级改造工程正式开工,四个月后主体工程完工。主体共三层,长17米,宽10米。房顶立着两幅鲜红的灯光标语:“学习韩秩吾,建功新时代”“传承红色精神,赓续红色血脉”。为了使展出内容更加丰富,笔者对资料又作了补充。

几年来,大家有幸得到了四面八方爱心人士的关心与支持。2020年9月,焦作日报社记者李相宜深入磨石坡村采访,《一个山区老党员的心愿》在焦作日报深耕版发表。当年11月7日记者节活动,焦作晚报编辑部组团到磨石坡村采访。12月,焦作知名书画家薛垂广老先生为磨石坡村题词“韩秩吾故里”。修武县老促会领导,多次深入磨石坡指导。

2021年3月,焦作市政协委员许小平先生实地考察后,以提案方式积极倡议支持建设纪念馆。7月2日,学习强国河南学习平台转载《红心永向党,代代相传承》,报道纪念馆建设事宜。多批文艺界人士,闻讯到此采风。2022年清明节前夕,人民周刊记者董小平制作节目,网络祭奠韩秩吾烈士。

在焦作日报社的大力支持下,2022年11月4日,《红色磨石坡》专刊正式问世,开创了焦作日报与村级公益组织联合办报之先河。专刊主题是“学习韩秩吾,建功新时代”,每两周出版一期,持续不断地产生着良好的社会影响。2023年2月14日,86岁高龄的薛垂广老先生寒风中亲临现场指导,并为纪念馆题写了新的馆名……

韩秩吾烈士纪念馆、烈士故居、纪念碑、纪念亭、道清抗日游击队驻地窑洞,构成了目前修武县最大的红色抗战史教育基地。

乡村振兴,文化先行。红色文化,重中之重。如何以红色文化引领和促进乡村振兴,也是纪念馆筹备组和管理层正深入探索的新课题。

按照大家的设想,韩秩吾烈士纪念馆不仅是一个红色文化品牌,还将成为一个多功能平台。除了展示革命历史和仁人志士革命事迹,还开设乡贤茶话室、薛垂广书画工作室等场所,为相关人士开展联谊、创作活动提供服务。以纪念馆为依托,计划筹建山门河红色文化研究会,吸引更多同仁携手弘扬革命老区西村乡的英烈事迹。此外,还要成立专业文化合作社,摸索公益事业与助农经营相结合的路子,给村民带来经济收益。作为修武县目前最大的抗战史教育基地、西村乡红色旅游第一站,纪念馆坚持走红色教育与红色文旅相融合的道路,并将本乡大南坡村、黑岩村、大东村的红色文化资源整合开发,形成产业,造福老区群众。

2022年11月4日,《焦作晚报》发表李相宜的《集“焦作小延安”“修武红旗渠”于一身——老区西村红色文旅振兴》,是对大家近年来致力于开展红色教育、发展红色文旅的认可与鼓励。

老韩说,改造升级后的纪念馆,将逐步完善配套设施,任重道远。泥腿子办纪念馆是门外汉,希望社会各界积极指导、政府部门多多支持。

西村福地,群山环绕。北边,八百里太行巍然屹立;南边,一道南岭横亘东西,像巍巍的长城,更像一条腾飞的巨龙。乘着乡村振兴的浩荡东风,笔者祝愿西村老区一定会振兴!家乡一定会腾飞!

左上图 韩秩吾烈士纪念馆筹备组成员。

(郑乃谦供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