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报平台

这已经是最后一期了哦!

我知道了

内容详情
2023年02月10日

回顾“村晚”快乐多

□史风云

北孔庄村文化合作社大院比往常更热闹了!你听,锣鼓喧天、鼓乐齐鸣,唢呐声声、铿锵有力,歌声悠扬、清脆悦耳;你看,人们身着艳丽的服装,伴着音乐翩翩起舞,抬着皇杠来回穿梭、手持长龙上下翻腾。张灯结彩、红红火火、热热闹闹……参加活动的人好多啊,有老年人、有中青年、还有小儿童,个个脸上都洋溢着幸福的笑容。

最近一段时间,马村区文化界喜讯连连:北孔庄村入选“启航新征程·幸福中国年”2023年全国“村晚”示范展示单位,1月15日通过国家公共文化云、中央广播电视总台等媒体平台与全国观众见面;其中唢呐节目《喜庆丰收年》“吹”到了北京,参加《我的“村晚”我的年》全国“村晚”直播现场演出。这在我们焦作市还是头一份呢。在2023年第一期《我的宝藏“村晚”》连连看环节中首个展播了北孔庄村“村晚”的精彩预告,“霸屏”央视3分钟,3小时播放量突破513.3万次;引起了“学习强国”、光明日报、中国日报中文网、今日头条等各大新闻媒体纷纷关注、刊载转发。

图① 孩子们正在排练吹唢呐的节目,这个节目应邀到北京参加《我的“村晚”我的年》全国“村晚”直播现场演出。

图② 北孔庄村村民和文艺爱好者正在认真排练。

图③ 马村区武王街道北孔庄村全国“村晚”节目录制现场。

本报记者 王 颖 摄

“启航新征程·幸福中国年2023年全国‘村晚’示范展示活动——河南省焦作市马村区武王街道北孔庄村分会场”就设在北孔庄文化合作社大院里。

文化合作社大院的门楼高高的,“崇德含章”四个大字高悬在门匾上,显得古朴典雅。登上十几个台阶,跨过门槛,就到了宽敞的院子里。大院中间有一个平坦的小广场,抬皇杠、敲大鼓等就是在这个小广场表演的。四面是文化回廊,青砖碧瓦砖木结构的仿古建筑,木柱上精雕细琢着精美的花饰,空气中弥漫着一股淡淡的、古色古香的味道,置身其中,感受着古代文明与现代文化的交汇与碰撞,给人一种穿越感。小广场北面是一个挂着横幅和大红灯笼的文化大舞台,横幅的内容是:“启航新征程·幸福中国年2023年全国‘村晚’——河南省焦作市马村区武王街道北孔庄村示范展示点”,这里就是这次“村晚”演出的中心位置。

我只知道有“春晚”,“村晚”还是头一次听说。那北孔庄的“村晚”到底有什么特殊魅力能被全国“村晚”选中呢?带着疑问,我开始寻求答案。

2023年全国“村晚”示范展示活动是学习宣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的具体举措,由文化和旅游部公共服务司联合文化和旅游部全国公共文化发展中心、中央广播电视总台视听新媒体中心共同主办。“村晚”节目紧扣“南乡北镇,百花齐放”主题,立足“本土文化特色”,集中展现全国各地不同村镇不同的民俗文化。全国“村晚”基层示范点共有156个,河南省选中了4个示范展示点,北孔庄村很荣幸成为其中之一,马村区也因此成为焦作市历年来第一次获此殊荣的县(市、区)。

马村区是商汤革命起始之地、是“箪食壶浆以迎王师”、孔子问礼“移城就车”典故发源之地。传说孔子问礼、两小儿辩日的历史就发生在北孔庄村。北孔庄村自古以来,民风淳朴、崇尚国学,上至耄耋老翁、下至咿呀学语的幼儿,国学诵读、诗经吟唱在村庄内处处可见可听,人人学国学的氛围日渐浓厚。近年来,马村区委区政府一直致力于以乡村文化建设推动马村区的文化振兴。按照文化底蕴深厚、资源优势突出、群众活动便利的原则,于2021年3月组织成立了焦作市第一家乡村文化合作社——北孔庄村文化合作社。依托占地面积2200平方米的村文化大院为主要活动场所,整合村内及周边文化资源,吸纳各类文化爱好者、文化志愿者,加入到合作社,分别成立了舞蹈、古筝弹奏、诗经合唱、经典诵读、书法、绘画等文化分社,并由擅长各类文艺才能的贤才担任分社社长,带领社员们自编自导自演形式多样的文艺活动,活跃在乡村舞台上,逐步形成了“月月有活动、季季有看头、长年不断线”的乡村文化风景线。

北孔庄“村晚”以乡村大地为舞台,通过演乡亲、说乡音、唱乡愁、舞乡情,把好日子唱成歌、编成舞,是对传统文化的继承,更是对乡村文明的坚守。节目由当地村里的老百姓、马村区女子合唱团以及其他文艺爱好者自编自导自演,将村味、年味、农味组合成一道独特的乡村文化盛宴,将马村区的美丽乡村与文化韵味展现在全国观众面前,与天南海北的百姓热情联欢,一起启航新征程,共度幸福中国年!节目共12个,有的是展示非遗项目,如飞龙在天、梨园百花秀、抬皇杠、吹唢呐等一批传统民俗文化表演,有的是讲我们现在的变化,如原创歌伴舞《我在北孔等候》、相声《说说咱家乡》以及马村女子合唱团合唱曲目《关雎》等。集中展现了马村区基层群众积极向上的新风貌、新奋斗、新精神,展现了马村区魅力乡村的勃勃生机以及乡村振兴的壮美新图景。

原来如此!

马村区有着深厚的文化底蕴与独具特色的文化资源,还有许许多多的传统民俗文化和非物质文化遗产在等着我们去发现,去挖掘,去传承,去发扬。

东韩王村刘元明代表“村晚”将“刘氏唢呐”吹到了北京。他是马村区申请省级、市级、区级非遗成功的第一人。义门村的“抬皇杠”是起源并流传于马村区一带的极具当地民俗特色的舞蹈,迄今已有200多年的历史了。北孔庄“村晚”中“抬皇杠”节目就是义门村表演的。还有小庄村的“旱船”、白庄村的“踩高跷”、下马村的“耍老虎、耍狮子”等,都有着几百年的历史,深受群众欢迎的传统文化表现形式。

马村区待王村的陈氏叶雕在2015年9月被河南省人民政府公布为第四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代表性项目。在北京冬奥会期间,陈黎明精心创作出一组北京冬奥会题材的叶雕作品“冰墩墩”,为北京冬奥会加油。还有毛寨村孙小毛是焦作市非物质文化遗产“花斑釉瓷”第四代传承人。韩蒋村崔艳兵是焦作市“千层钢锻造技艺”非物质文化遗产第三代传承人。

马村区的名吃“待王永喜砂锅”,那可是上过央视《舌尖上的中国》节目的。还有后岳村的粉条节。手工艺人现场制作粉条,人们一边近距离感受传统手工文化,一边品尝由粉条做成的各种美食,一边欣赏“岳飞巡游”、唢呐合奏等演出,在一片欢声笑语中,感受真正的乡村味道,共享特色味十足的文化盛宴。

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文化兴则国运兴,文化强则民族强,没有高度的文化自信,没有文化的繁荣兴盛,就没有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马村区的这些非物质文化遗产都是我们民间文化和民间传统艺术发展的结晶,需要我们持之以恒地去传承、去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