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农民词作者贾文峰:
原创歌词唱响央视“村晚”
本报记者 赵改玲
①
②
③
④
“微风阵阵吹过,满眼桃花红透。啊,北孔,我的梦,那里春天我们在这里邂逅,共游美景,你我一起走。”在1月10日央视播出的《我的宝藏“村晚”》中,马村区武王街道北孔庄村带来的一首原创歌伴舞《我在北孔等候》,击中了很多人的乡愁。
“孔子问礼,车绕城走;武王伐纣,名扬千秋。窈窕淑女,驻足停留,相思缕缕,缠绕衣袖。”不少观众说,《我在北孔等候》这首歌有《诗经》的韵味,更是打湿了人们的点滴乡愁。“这首歌朴实无华又富有诗情画意,旋律优美动听而且易学易传,是歌颂家乡歌曲中的佳作。”一名听众说。
这是谁写的歌词呢?很多人想不到,这首歌是由当地农民贾文峰创作的。
贾文峰今年快60岁了,是马村区安阳城街道土门掌村人,是当过兵、下过井的农民,如今在一家银行当保安。
说起创作《我在北孔等候》,贾文峰娓娓道来。贾文峰说,他在2022年10月24日上午接到马村区文化广电和旅游局相关负责人的电话,希望他能创作一首反映北孔庄村农村建设新貌的歌词,作品要参加2023年全国“村晚”示范展示活动。
北孔庄村坐落于太行山南麓,历史文化悠久,物产底蕴丰厚,著名的“孔子问礼”以及武王伐纣“箪食壶浆,以迎王师”的故事就发生在此。近年来,国家倡导的“乡村振兴”建设事业在北孔庄村蓬勃发展,已成为马村区以文旅为引领、助力推动乡村全方位兴盛的模范村。
接到这个任务后,贾文峰多次到北孔庄村采风,用审美的眼光看这里的景与物、人与事。在深入采访体验的基础上,他产生了创作灵感。回到家后,他趁热打铁,晚饭也来不及吃,用短短几个小时就顺利地完成了歌词初稿,之后又进行了精心修改。歌词用第一人称,以一个恋人的角度去回忆邂逅北孔庄村时的美丽情景,然后进行时空交错、穿越,把现在、过往与远古在此处所发生的故事,用丝线般的手段有机地串连起来,展示在人们面前。
北孔庄村在全国“村晚”展示活动中受到好评,这首歌被不少听众津津乐道。贾文峰说,这是今年新春佳节前收到的最好的礼物,也是他多年孜孜不倦填词的最好回报,更是他厚积薄发的结果。
央视《中国诗词大会》年度总冠军、“外卖小哥”雷海为,在泥土里生活、在云端读诗。贾文峰也是这样一位在泥土里生活、在云端填词的凡人,依然有着自己的“诗与远方”,写作、填词就是他所仰望的“星空”。
贾文峰从小就喜欢文学,考大学时因两分之差落榜,1979年参军入伍,在火热的军营里依然追求他的文学梦,坚持练习写作,先后当过连、营、团部新闻报道员和师部新闻写作员,因为采写发表了大量反映军旅生活的新闻作品,多次受到部队嘉奖。也就是在这个时候,他开始涉足歌词创作,在《心声》词报发表了处女作歌词《战士的爱》,从此与歌词结下了不解之缘。
退役返乡后,贾文峰在繁重的劳动生活中笔耕不辍,多次在全国性歌词征集比赛中获得奖项。2008年,广西民族出版社结集出版了他的第一部歌词集《心愿彩虹》。2017年,在吉林大学白求恩医学部、吉林大学白求恩精神研究中心举办的“白求恩之歌”海内外歌词征集活动中,贾文峰创作的《白求恩之歌》斩获优秀奖奖杯与荣誉证书。2018年,他为焦作市首部非遗文化微电影纪录片《戏迷姬文印》创作的同名主题歌词,随同影片在网络与院线面向全国展播。2021年,他为马村区武王街道等创作了《武王,我美丽的家乡》《十里泥土十里香》《爱的家园》等歌词。
仅2022年,贾文峰就在省、市级媒体平台发表歌词近百首。这些饱含浓郁真情的歌词,字字句句诠释着一位农民对党、对祖国、对人民、对现实生活发自内心的热爱。
多年前,我国著名词作家曾宪瑞曾为贾文峰出版的词集《心愿彩虹》作序。序中说,有志者事竟成,贾文峰心中蕴藏的理想、追求和热情,一旦得到释放,便会像他开采的煤炭一样发热、发光,他那美好的心愿将像彩虹一样升起在蔚蓝的天空。
我们也像曾宪瑞那样衷心祝福,心愿的彩虹把贾文峰托举起来,让他的工作、生活、创作更上一层楼,成为他人生路上一道亮丽的风景线。
图① 贾文峰在试唱新写的歌词。
图② 亲近自然,寻找创作灵感,贾文峰在进行歌词创作。
图③ 每一首新歌词都要经过反复修改。
图④ 贾文峰的诗歌集。
本报记者 吉亚南 摄
陕西智森芯创数字科技有限公司 仅提供技术服务支持 文字、图片、视频版权归属发布媒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