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详情
2023年01月12日
起点 拐点 终点
本报老年记者 毋法洪
起点、拐点、终点,三点连成一线,是我人生的三部曲。把握好人生的每一步和每个节点,才能成就自己,终身无悔。这是我人生经历的一点体会和感悟。
青年走进军营。部队就像一所大学校、一座大熔炉,是社会面上的一个点,我的人生从这里起步。那时的部队首长大部分是从战争年代过来的,在他们身上闪烁着责任、艰苦奋斗和不怕牺牲的精神。团长为了全团安全、高效、低耗完成工程任务,常常亲临施工一线,科学指挥;政委长年带病工作,胃痛了,吃下炉灶里烧的半熟的土豆食疗解痛,可他却认为这是搞特殊化;连长和战士们一起搬钢筋,手指被戳破,边滴血边坚持……受他们模范行动的影响,在常态化的政治学习和严格的军事训练环境的熏陶中,我自觉地磨砺和锻炼,逐渐成长为一名合格的军人。
中年步入教坛。解甲归田时,同龄人中,够条件、有文化的,当了干部,成了医生,录为教师;没文化或文化水平低的,早已练就了一身力气和本领,是种庄稼行手,在农村站稳了脚根。而我,小学、初中上了10余年,部队文职工作做了五六年,人生即将过半才发现,自己文弱书生一个,碌碌无为。好在生产大队干部让我当了民办教师,算是找到一份工作。那时,我上有4个老人需要照顾,下有3个未成年孩子靠我养活,学校还有百余名渴求知识的山里娃等待知识雨露的滋润。面对家庭、工作的双重压力和而立之年未立的尴尬,我彷徨过、消极过,但最终选择了学习和奋斗,向命运发起挑战,将压力变成动力,终于圆了高考梦,在人生的拐点成为一名优秀的人民教师。
老年在家赋闲。我以为,走向人生末端,是人生的终点,也是人生新的起点。30多年的教学生涯,严以律己、为人师表的做人之道,“老骥伏枥,志在千里”和“春蚕蜡炬”的奋斗牺牲精神,大半辈子的文化和思想的积淀,让我振作精神,重整旗鼓,做一些有利于社会、有益于群众的实事好事。退休在家,我觉得我们生活在这个伟大的时代是幸运的,因此坚持学习写作、劳动锻炼,认为只有腹有诗书,才能口吐芬芳;只有做事、劳动,人生才有价值,生活才有奔头。
天赋、努力、机遇,是每个人人生节点和成长过程中不可或缺的因素,其中努力是重点。我的人生谈不上完美,我不敢说自己多么成功,更不能以成功人士自居,但我相信天赋+勤奋+机遇,最终定会成功。
有人说,奋斗了一辈子,现在年老了,该享清福了,还谈什么奋斗和人生目标。我不敢苟同这些观点。人老了,不思进取,无所事事,就会胡思乱想,意志消沉,反而老得更快。这不是老年人该有的样子。
“莫道桑榆晚,为霞尚满天”。老年人也要以积极的态度对待人生,感恩社会,顾家报国,度过余生。我们在照顾好自己身体的同时,做到离岗不离党,退休不褪色,力所能及地发挥余热,这本身也是我们的人生价值和奋斗目标。
我们有信心,只要努力,就会把人生的冬天变为春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