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详情
2022年12月20日
市图书馆:
一纸书香六十年“萤火”如炬耀怀川
本报记者 冯新瑞 赵改玲
①
②
③
④
走过岁月沧桑,唯有一纸书香,可以承载一座城市的文脉绵长。当民众教育馆、新华街十全院的琅琅读书声隐入历史深处,您是否还记得1962年解放西路大礼堂红瓦廊檐下的书香光影?那一年,市图书馆正式成立,距今已整整60年。
从当年的4.2万册图书到如今的70万册图书;从仅有借书处和报刊阅览室两个部室,到如今地下一层、地上八层,15678.6平方米的图书馆大楼……60年沧桑巨变中,一座城氤氲书香。书香缥缈间,巍巍挺立于城市之南的图书馆,已然是这座城的文明地标,也是人们爱上这座城的文化因由。
光阴荏苒,岁月如金。2022年即将步入尾声,穿过60年流金岁月的市图书馆,如今已是我们身边的“诗与远方”,更是我们的“精神粮仓”。本月底,市图书馆将迎来自己的60岁“生日”,让我们走进它,了解它的“前世今生”。
60岁的图书馆 年轻人的打卡地
市图书馆前身为市人民文化馆图书组,最早可追溯至抗日战争时期的修武县民众教育馆。在那个烽火硝烟的战争年代,图书馆曾一度迁移到山区避难,即便是在回归城区之后,也仅有图书800册、杂志8种、报纸5份,条件非常简陋。
1962年,市图书馆正式成立。60年寒来暑往,一路走过大礼堂时期、图书阅览大楼时期、新馆筹建时期、无场馆时期,最终落脚于如今的龙源湖畔。
1984年,初到市图书馆的张霖还是一名朝气蓬勃的帅小伙。曾经在过报库工作的他,至今依然记得解放路图书阅览大楼灯光下,那些沉迷于书中的读者。
张霖说,正是这些坚定的书迷,支持着他一路坚守。从社科部到采编部,从流通部到报刊部,无论岗位如何轮换,他服务于书、服务于读者的痴心不改。
1987年,从郑州大学图书馆学系毕业的王新利来到市图书馆。35年时光过去,她依然记得自己磨出血泡的双手——那是“手工卡片”时代留下的艰辛印记。
而让王新利更加难以忘记的,是无场馆时期的漂泊不定中,“寄人篱下”的图书馆人一举完成“回溯建库”的划时代规划,为图书管理跨入大数据的智慧时代,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从青春少年到华发苍颜,当一代又一代图书馆人将青春赋予厚重的书卷,图书馆也迎来了自己发展的春天。尤其是2011年搬迁新馆之后,“年过半百”的图书馆“青春不老”,越来越新潮,渐渐成为年轻人的“网红打卡地”。同时,该馆先后获得“全国亲子阅读体验基地”“全国社科普及基地”等荣誉称号。
“虽然受疫情等因素影响,去年进馆读者依然达到252307人次,借还图书403441册次。”市图书馆馆长吴保成说。
不仅如此,以图书馆为圆心,我市还辐射建设公共图书馆8个,每年度举办全民阅读推广活动1000余场。由市图书馆主导推行的“市馆+县馆+书房+流通点”模式也大放异彩,建设城市书房19个,馆外流通点129个,进一步充实了“15分钟阅读文化圈”,让书香与市民越来越近。
图书馆“奇妙夜” 与书相拥的感觉
12月9日,因疫情闭馆的市图书馆恢复开放,并第一时间送给市民一个温暖的大礼包——冬季延时开放至21时,夏季延时开放至21时30分钟。
“夜晚也可以‘泡馆’了,真好!”市民黄艳艳说。
黄艳艳今年要参加研究生考试,这几天,她经常是最后一个走出市图书馆的读者。她觉得在市图书馆看书,学习氛围感拉满。
以书为媒,情系读者。
市图书馆一盏延时的灯,点亮了城市的夜。
事实上,历史上的图书馆,也曾经用延时的灯光,点亮一个个城市少年追求进步的梦想。
吴保成回忆说,早在解放路图书阅览大楼时期,图书馆就有提供延时服务的习惯。当年的城市还没有如今这么繁华,常常是路上已无车马声,图书馆中灯光明。
根据王新利收藏的宣传册页显示,当年市图书馆多媒体阅览室最迟可以延时至22时30分,为许许多多深夜学习的市民,提供了温馨的学习港湾。不仅如此,市图书馆还曾是我市图书资料系列专业技术人员继续教育基地,承办各类社会教育的培训工作,让广大青年在图书馆的“奇妙夜”中,重新找到人生的方向。
如今市图书馆的“奇妙夜”,服务项目已经越来越多,延展触角越来越广,从图书馆中飘溢而出的“书香味道”,让这座城市洋溢着爱读书、读好书、善读书的文化气息,历久弥香。
馆外流通点 书中有大爱
在张霖的记忆中,市图书馆最早的馆外流通点,设置在焦作西部的嘉禾屯。
许多年过去,虽然这个流通点已经隐入历史的尘烟,但焦作人对于图书的热爱,至今让他记忆犹新。即便是以如今的眼光来看,一个城乡接合部的村落里暗藏书香,也是一种新潮而独特的存在。
这与市图书馆多年来坚持的馆外流通点建设工作,不无关联。尤其是新馆落成后,偏远山区的孩子们有没有书读?他们的图书馆“馆藏”是不是丰富?都是吴保成关注的问题。
2011年,市图书馆新馆开馆后的第一个流通点就设在位于沁阳市偏远山区的山路平学校。随后,博爱县寨豁小学、修武县七贤镇韩庄完全小学等偏远地区学校馆外流通点先后建立,让山区孩子也能像城市的孩子一样享受便捷阅读的快乐。市儿童福利院、市特殊教育学校两个特殊人群馆外流通点的建立,则极大地丰富了特殊青少年群体的文化生活。
特别的爱给特别的你。市图书馆针对视障人群进行的“点对点”服务,为他们送盲文书籍、送听书设备,组织开展形式多样的视障人群文化交流活动,每年服务近千人次。
60年间,市图书馆成了特殊人群特殊的“眼”,用智慧和大爱,点亮了他们的人生。
“萤火”引领青少年 书香席卷山阳城
对于市图书馆来说,最为闪亮的光,应该属于青少年。
该馆深耕10年之久的“萤火虫阅读计划”,就是照亮青少年心灵的“光源”。
据市图书馆办公室主任张雯介绍,“萤火虫阅读计划”是一项以青少年阅读为重点和突破的阅读推广项目,自2012年实施以来,通过开展亲子阅读、经典诵读、读书征文、演讲比赛、传统文化进校园等活动,让阅读成为孩子们的一种生活习惯,提高全民阅读素养。
“萤火虫阅读计划”项目运行以来,不断创新活动形式,增加趣味性和新颖性,播撒阅读“种子”,引领无数青少年“好读书、读好书”,让阅读成就文化自信,让读书的“萤火”汇成满天星河。
一纸书香60年,“萤火”如炬耀怀川。
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创新实施文化惠民工程”,如洪钟大吕,激荡人心。走过60年辉煌岁月的市图书馆,必将在专业化、信息化、数字化、智能化的未来之路上笃行不怠,为建设书香焦作,沉淀新时代焦作城市精神,贡献书的智慧力量,让图书点亮未来,绘就最美焦作的“书香画卷”。
图① 工作人员帮助读者借还书籍。
图② 图书馆自修区,市民在阅读。
图③ 市民在选书籍。
图④ 宽敞明亮的文学借阅室。
本报记者 吉亚南 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