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报平台

这已经是最后一期了哦!

我知道了

内容详情
2022年11月25日

人生就是一场场送别

——重读《城南旧事》有感

□赵改玲

长亭外,古道边,芳草碧连天。晚风拂柳笛声残,夕阳山外山……”这首伤感的歌曲《送别》,是电影《城南旧事》的主题曲。小时候看电影,百思不得其解为何儿童片会有这样伤感的主题曲。如今,已步入人生的秋天,再读这本《城南旧事》,发现它不是简单的儿童书,而是讲人生一个极大的命题——送别,讲人生失落、失去的痛楚,讲得那么有生活味儿、有情趣。

余光中先生曾说:“上海是张爱玲的,北京是林海音的。”《城南旧事》是作者林海音的自传小说,讲述她童年在北京城南生活的一段往事。她为何会写这本书?林海音在《城南旧事》的开篇说了写这本书的原因:“夏天过去,秋天过去,冬天又来了,骆驼队又来了,但是童年一去不还……可是,我是多么想念童年住在北京城南的那些景色和人物啊!我对自己说,把它们写下来吧,让实际的童年过去,心灵的童年永存下来。”

看这本书,我特别吃惊作为一名南方人,竟把老北京人说话的腔调、老北京的习俗等描写得惟妙惟肖,让人如临其境。这本书,不管是谁读起来基本上都无障碍。正像有评论家说,林海音的文字风格深沉优美,没有过多华丽的辞藻,读来就像回到了那个年代,坐在她身边听她娓娓而谈。

《冬阳 童年 骆驼队》《惠安馆》《我们看海去》《兰姨娘》《驴打滚儿》《爸爸的花儿落了 我也不再是小孩子》,每个章节都充满了悲伤,充满了离愁别绪,充满了失去的伤悲。最让我感动的是《惠安馆》的章节,女疯子秀贞牵动着我的心。

儿童的视角就是和成年人的不一样。就像有评论说:这本书最难得的是用孩子的眼睛去看大人的世界,语气是小孩子的稚嫩活泼,但又不失深刻。这一特点在《惠安馆》章节里体现得最为明显。

秀贞是“长班老王”的独生女,他们的惠安馆主要供来北京上学的穷学生住。一次,她认识了一个名叫思康的北京大学学生。

在给思康送水的过程中,两个相互取暖的人私订终身,可思康告别后就没有再回来。他们的女儿一出生就被扔了,这让秀贞变疯了。

在成年人眼里,秀贞丢人、不自爱,被人抛弃,未婚先孕,成为别人闲谈的笑柄。

而在儿童小英子眼里,秀贞不是疯子,而是可爱又可怜。她甚至会对秀贞说:“我喜欢你。”

在小英子眼中,秀贞特别可爱。她养点蚕,吐了丝,好给她的女儿小桂子装墨盒用。她把一粒粒的蚕屎装进一个铁罐里,预备装成一个小枕头,给小英子的思康三叔、她的恋人用。因为他每天看书,眼睛得保养,蚕屎是明目的。她一心都想着心中最爱的人。

她会给小英子讲述她的爱情故事。她爱思康爱得深情、爱得体贴,为帮他驱寒,偷偷地买半空儿花生送到他屋里。思康病了,她一趟趟地跑,不避嫌地给他端粥。给小英子讲,她喜欢把辫子甩到前面去,说思康喜欢她这样打扮,喜欢她用手指绕着辫梢儿玩的样子,也喜欢她用嘴咬辫梢儿想心事的样子。

别人觉得秀贞丢人现眼,不害臊。而在小英子眼里,秀贞那么可爱、那么可怜,她只是要找她的思康跟妞儿——不,跟小桂子。

每个儿童都是哲学家。《城南旧事》或许也教会我们,用多元的角度看问题,也请相信儿童的眼光更真、更纯。

在这本书中,像秀贞一样可爱的还有供弟弟读书的大叔、家里的女佣人宋妈等,而他们都是生活的边缘人,他们都经历着离别、送别。黯然销魂者,唯别而已矣,所以这本书格外打动人心。

自古多情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越长大,越读懂了《城南旧事》中的种种离别,宋妈的离开、父亲的去世……离别是“天青色等烟雨,而我在等你”的执着,离别是“菊花残,满地伤”的伤感。越感到离别是生命无法承受之重,也理解了歌手朴树唱起这首《送别》时,为何会泪流满面了。

“长亭外,古道边,芳草碧连天……”人生就是一场场离别,人生就是一场场目送,人生难得是相聚,唯有别离多。请珍惜当下的时光吧,因为我们也终将经历一场场离别,愿“一壶浊酒尽余欢,今宵别梦寒”,愿你我都有稳稳的幸福,能抵挡末日的残酷和失落的痛楚。

上图 《城南旧事》封面。

(本报资料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