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详情
2022年11月25日
李乐观:
读《论语》乐在其中
本报记者 宁江东
李乐观介绍《论语》。
本报记者 宁江东 摄
11月19日,细雨微风,安适如常。在市站前路上的一间文化工作室内,一张榆木桌,一盏高山茶,李乐观身着中山装,手握折扇,温文尔雅地向镜头前的读者讲述国学经典——《论语》。
自2017年起,李乐观开始解读《论语》,时光流转,这样的坚持已跨越五个年头。五年间,他组建的“乐读论语”微信群,每天晚上准时向国学爱好者推送一则自己解读并录制的《论语》音频、视频。据他介绍,这个微信群已经是第三遍解读《论语》了。
“一部《论语》,就像是一个浩瀚无垠的宇宙,我可能一辈子也讲不完。”李乐观笑言道。就在前不久,他还受邀来到焦作日报社,为新闻从业者解读“孔子的年龄观”。
●陪伴女儿,不惑之年读《论语》
今年46岁的李乐观是我市的一名文化学者,还是中华诗词学会会员、河南省基层优秀宣讲员、焦作市优秀青年社科专家、焦作市诗词学会秘书长、焦作大学客座教授,拥有诸多头衔的他,为何对《论语》如此痴迷?《论语》对他的人生产生了哪些积极影响?
“根据孔子的自述,他在40岁时到达人生‘不惑’的阶段。说来惭愧,我40岁左右才开始读《论语》。”李乐观说。而痴迷《论语》,还要从女儿说起。
5年前,李乐观的女儿还在读小学,为了让女儿接触一些国学经典,他就引导女儿在家读《论语》。“当时孩子不喜欢读,觉得《论语》枯燥乏味,我就和爱人商量,每天晚饭后抽出半个小时陪孩子一起读。”李乐观说。
由于李乐观平时就对古诗文感兴趣,喜欢写诗词、散文,在陪读的过程中,他逐渐对《论语》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尤其是《论语》中简洁优美的章句以及蕴藉含蓄的人生哲理,让他深深着迷。
“读《论语》,我被孔子和他的弟子们所感动,他们的精神生生不息,亘古长存。”李乐观说。他举例,比如“当仁,不让于师。”“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这些话读起来让人振聋发聩。
“我们品读这些经典,就可以感受到中国历史上为什么会有那么多的民族脊梁,因为他们都有一个共同的坐标,即孔子和他的弟子们。正是有这样的精神赓续,中华民族无论遇到任何艰险,总会有人站出来。这让我特别感动。”李乐观说。
在李乐观看来,《论语》中谈及的道德规范、行为准则同样适用于当今社会。他讲了一个故事:孔子的弟子子游在外地做官,回来时孔子问他,有没有得到什么人才。子游回答,有一个叫澹台灭明的人,行不由径,如果不是公共的事务需要讨论,他就不曾私下到我住处来。
“行不由径,本意是指从来不走邪路,比喻行动正大光明,也可以理解成走路不走捷径。我每次过马路时,想起这句话就不会斜穿猛跑,而是按照交通标志行走,这个故事给了我一个很直观的参照。”李乐观说。随着年龄、阅历的增长,他对行不由径也有了更深层次的理解:在社会上办事,不要动辄托关系、找捷径,人人都像澹台灭明一样,社会风气也会变得气清景明。
●读《论语》,怎一个“乐”字了得
在读《论语》的过程中,李乐观对“乐”的含义也有了全新的认识。在读《论语》之前,他曾到各地游历名山大川、品尝美食佳肴,认为这就是人生所追求的快乐。直到读出圣人之“乐”,他才渐渐悟出快乐的真谛。
“孔子对其弟子有很高的评价,说‘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吃粗粮,喝白水,弯着胳膊当枕头,乐趣也就在其中了)。可以想象,孔子和他的弟子们在相当长的一段时期内都衣不裹暖、食不饱腹,别人觉得苦,他们却很快乐。”李乐观说。
孔颜之乐“乐”在哪里?李乐观认为,正是因为孔子及其弟子有一种精神上的超脱感,他们在做一件神圣而有意义的事:一方面,拯救上古的文化典籍;另一方面,通过自身修养去影响他人,最终让社会达到一种秩序和谐、人人有爱、融洽相处的状态。即使受再多的磨难也不觉得苦,这是对人生最伟大的诠释,强烈的使命感让他们的内心世界充满了乐观和喜悦。
因此,李乐观在2017年组建了名为“乐读论语”的微信群,希望让更多的人通过读《论语》找到内心的快乐。当时,他一边工作一边利用业余时间解读《论语》。这项工作极为繁复,音频、视频录制前需要整理两三个小时的文字材料,然后用手机进行录制,前期经验不足,往往一个字读错,就要重来,但他乐此不疲。
“每当解读了一则逻辑清晰、语言优美的《论语》佳句,而且解读出前人所没有谈及的内容,我就很快乐,这种快乐不是去心仪的景区游玩或者吃一顿美食就能达到的,而是有一种发自内心的获得感。”李乐观说。
●《论语》是学习中国传统文化的金钥匙
“孔子是世界公认的文化伟人。无论在中华文化圈,还是在欧洲、美洲,都对孔子有着深深的敬意。”李乐观说。在欧洲思想启蒙运动中,伏尔泰、莱布尼茨等人都是孔子狂热的粉丝,受到孔子思想的引导,才有了突破旧势力、寻找新理想的曙光。
在解读《论语》时李乐观认为,它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源头之一,与《诗经》《史记》等典籍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把《论语》学好,再去思考、学习中国传统文化,就等于找到了一把金钥匙。
“很多人问我,中国传统文化那么多,怎么学?我就告诉他们,学习《论语》,就等于为学习中国传统文化列了一张书单,很多问题都会迎刃而解。”李乐观说。
李乐观举例,孔子对儿子孔鲤说:“女为《周南》《召南》矣乎?人而不为《周南》《召南》,其犹正墙面而立也与?”意思是,你学习《周南》《召南》了吗?一个人不学习《周南》《召南》,那就像正面朝向墙壁站立一样无法向前行走了。
“《周南》《召南》为何有这么大的作用?这两篇为何要放在《诗经》的开篇?研读《诗经》,其教化意义究竟在哪里?风、雅、颂到底代表什么?在读《论语》时也学习了《诗经》。所以说,《论语》一辈子也读不完。”李乐观说。
如今,“乐读论语”微信群有数量众多的文化爱好者每天跟着李乐观学《论语》,而通过焦作电视台、焦作晚报微信公众号等平台的推广,受众已有上万人次。李乐观的理想是,鼓励更多的人读《论语》,涵养道德,增长智慧,内化气质。正如钱穆先生所说:“今天的中国读书人,应负两大责任。一是自己读《论语》,二是劝人读《论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