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详情
2022年11月23日
竹溪
□程贵忠
初冬的乡村田野厚重而宁静,庄稼、树叶、野草由绿泛黄、变枯,在太阳的照射下闪着光,像一首田园诗续写着又一个季节。
此刻,小村北街那条河的尽头,一汪泉水静静地被四周树林、房屋围绕在一个角落里。泉水中的倒影在微风中轻轻摇摆,似一幅黑白的素描贴在水面,如梦如幻,让人感动。
在此,这汪泉水悄无声息地向北又向东流,穿越大半条村街,缓缓而去,浸入土地的怀抱……
小村很小,那时只有前街,几十户人家,四周被竹林环绕,一条村街贯穿东西,一条小河从村北淌出,同小街并行,涓涓而去。在小河两边,为了洗衣打水方便,每户人家在家门口的河边摆几块石头或砖头瓦片。小河日夜奔流,迎送着庄稼人终日里忙碌的身影。
每天早上,父亲和许多人家一样,第一件事就是提着水桶,到河边将清凉的河水一桶一桶提回家,直到将水缸灌满为止,随后在河边洗把脸,背着农具走向地里。小村的早晨安静而沉稳,随着太阳升起,那条小河也和人们一样进入一天的喧闹中。
这条从村北竹林里淌出来的小河从没断流,即使在夏日炎炎多天未曾下雨的时候也一路欢歌,在寒冬腊月滴水成冰的雪天也未被冰封住。小村地势平坦,不靠山不靠林,怎就有一条这样的水流呢?
那年夏天的一个晌午,趁父母睡午觉,我从家里偷偷溜出来,沿着房后的小河向北走去。我小心翼翼,踩着满是野草的河沿,用手拨开杂乱的野藤缓慢向前。小河忽宽忽窄,水也渐渐变深,轻柔涌动。我越向前走,河水变得越深,上边漂浮着的水草随水移动。我一边擦汗一边拨着越来越密的野藤杂草,突然间,眼前一暗,出现一片深青色的竹林。只见小河两边竹梢低垂,弯曲着护在小河的上方。我向前挪动,眼前的小河边上青草拂面。流水潺潺,叮咚作响,放眼望去,不见小河,只闻其声。抬眼望去,小河与竹林融为一体,绿得无法分辨。我望着它,凝视着它,疑问:“你从哪里来,又到哪里去?”
我抹着满脸的汗水,不敢再往竹林里走,只好回望它一眼,转身离去。
小河日夜流淌。夏日的傍晚热闹非凡,庄稼人从地里干活回来都会在小河边乘凉冼衣,将一天的劳累在聊天打闹和笑声四溢中消散。他们的脸上充满喜悦,坚毅的眼神中从没有沮丧。
又一个盛夏的午后,一场短暂的雷雨过后,空气无风而闷热,我再次溜出院门,又顺着小河而上。进入竹林,竹梢上不断滴着雨滴,落在竹叶上发出声响。小河在竹林里穿越一段后拐弯向西,随着河道越来越宽,河水也深不可测。我依然顺河而行,又走一段后,河道又拐向南去。这边竹子长得越发粗壮结实,茂密的竹叶将天空遮挡得严严实实。看着发黑的河水我胆怯地走着,与河边保持两步的距离,斜看着河水翻卷着水草流去。走了几十步,在一片被树林与竹林及野藤的围绕中间,一个两间屋大的深坑冒着水泡,发出“咕咕”的声音。探身望去,一股凉气扑面而来,让人不寒而栗。我不敢再向前迈出半步,站在原地发呆。它,就是让整条河春夏秋冬从未停歇给人们送去笑声的水泉——父亲怕我一个人到竹林玩耍,曾吓唬我称此为长虫洞。
看看四周的竹子摇晃着枝条,我有点慌乱,转身快速沿着河边拨开杂草往回返。我一路小跑,等坐在房后小河边的一块石板上时心才慢慢安静。此时才发现,身上被枝条划出一道道血印。看着河水中的蓝天,我的心中徒然升起对这条小河的敬意。它的无私与纯洁,像村子里人们的追求一样,一尘不染。
几年后,房后的河道越来越窄,最后被土填满;竹子被挖走后,盖了一排排房屋,许多家迁进了新居。我们家也按照村里安排,在村北新规划的一条街上盖了一座房。虽然房屋是土坯垒成的,但总算是新房子,父母带着我们一家人搬了进去。后来,盖的房多了,这里成了村里第二条街,称为北街,也叫后街。
村里发生了很多变化,前街的那条河被填住后铺上了炉渣,成了道路,下雨后不再泥泞,人们满心喜悦。有了前后街,那条河便从泉中流出来后沿北街路南向东奔去,仍透出顽强的生命力。
住在北街,那条河仍从家门前流过。父亲还是那个习惯,早上起来用桶提水将水缸灌满。父亲将河边闲着的土地一半开垦成小菜园,一半垒成猪圈,又在篱笆的院墙外种上了几棵花苗。秋天来临,菜香花浓,家里成了名副其实的农家小院。虽然生活过得有点清贫,但父亲的脸上挂着笑容,那是一种对未来充满自信与企盼的笑容。
再后来,后街住满了人,路成了水泥路,路两边栽了树,大家来来往往,热热闹闹。
四季更替,斗转星移,富足的庄稼人将目光投向那条属于自己的河。经过整个春夏,小河成了一条有白色护栏的景观河。阳光下,河两边栽种的枝繁叶茂的观赏树与竹子交相辉映,在河里映出倒影来。
我见过大山里曲折回绕、轻慢踏步的山涧小溪,也见过树林里迂回徘徊、止步不前的林中溪流,但家乡竹林中那一汪泉水已淌进记忆中,成为心里抹不去的一条心之溪,没有尽头,陪伴一生,化为乡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