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报平台

这已经是最后一期了哦!

我知道了

内容详情
2022年11月10日

豫东大鼓书

本报老年记者 赵国堂

大鼓书是一种口头文学,在我们豫东老家也叫“倒听”。艺人伴着弦子演唱一段后穿插一段道白,连带夸张的肢体语言梳理一下故事情节,好让听者更加明白。据记载,豫东大鼓书已有360余年的历史了。

上世纪五六十年代的豫东农村,不仅物质匮乏,文化娱乐也很少。初冬时节,收了秋种上麦,农活已告一段落,村里会请大鼓书艺人晚上来说书,短则十几天,长则一两个月。

大鼓书艺人赵礼学住在距我们村几公里远的另一个村,按照辈分是我的本家孙。据说,他曾在开封立过擂,声名远播:“宁可晚上不吃馍,也要听场赵礼学。”赵礼学曾担任我们县曲艺家协会主席。掌弦的是我本家叔的连襟,虽然是盲人,但弦子拉得也是赫赫有名。每到村里请艺人说书,家家户户拉着架车请亲戚来听书,村里像赶大集一样热闹。大鼓书艺人说书不给钱,按照说书时间长短付给说书人和掌弦人粮食。

大鼓书曲目以传奇、武侠为主,也有公案讲史类和生活小段。说书时,场地一般选在避风的大院子里,摆一张八仙桌、两个高凳,放个暖水瓶、两个茶碗。说书的一般都是两个人,一位说书、一位掌弦。掌弦的脚上绑一个脚踏,按节奏打梆子;说书的一只手打鼓,一只手打呱嗒板。看看时辰差不多了,说书艺人就开始敲开场鼓,就像学校上课打预备铃一样。在农村寂静的夜晚,开场鼓能传出很远。听到鼓声,人们就会停下手中的活儿赶来。趁此空当,掌弦的定定弦,调整一下梆子绳子的松紧;说书人吸袋烟、喝点水,清清嗓子。20分钟后,说书人示意掌弦:“管不管?”掌弦的回答:“管。”

于是,弦鼓梆子呱嗒板就一起响了起来:“天不早了,鸡也不叫了,狗也不咬了,下面坐的人也不少了,今夜就接上回听我往下说……”大鼓书也就正式开场了。

每到赵礼学在我们村说书,都会吸引附近各村的人早早来听。赵礼学的“绵羊腔”委婉动听,生动入耳。说书时,他全身心都会沉浸在故事的情节中,有时悲悲切切,有时慷慨激昂。动情之处,他的身体在动、手在舞,喜怒哀乐表现得惟妙惟肖,故事情节描述得淋漓尽致。听众也会随着人物的悲欢离合,或悲或喜,或怒或愤……在那个年代,家国情怀、道德伦理、忠臣良将的情怀经过大鼓书艺人的说唱赓续相传,人们通过一个个生动传奇的故事明事理受教育。

不觉不知中,时间就到了次日1时,说书人往往选择在故事的紧要关口结束当晚的说唱,吊足听书人的胃口。

豫东人听大鼓书几乎到了痴迷的程度。听说,一妇女为听大鼓书,家里还没有拾掇好就急急忙忙抱起孩子抄近路往说书场赶。路过一处南瓜地时,她被南瓜秧绊倒,怀里熟睡的孩子也被甩出去老远,慌乱中抱起一个南瓜就走。听了一段大鼓书,要给孩子喂奶时,她才发现怀里抱的是个南瓜……

随着时代的变迁,现在的人们可以通过读书看报、听广播、看电视、浏览手机了解国内外大事,通过看电影、电视剧了解历史人物及朝代更迭。现在,听大鼓书也都是通过微博付费或广播播放,大鼓书也随着时代的变迁与时俱进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