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报平台

这已经是最后一期了哦!

我知道了

内容详情
2022年11月07日

践行“四力”促进融合滋养沃土唱响基层

——记焦作日报社青年读书汇成员走进修武县七贤镇

本报记者 张 冬

图① 焦作日报社党委副书记、总编辑王静锋(右)和修武县委常委、宣传部长、副县长张瑞生为基地揭牌。

图② 韩庄村街景一角。

图③ 韩庄村党建主题游园。

本报记者 宋崇飞 摄

读再多的书、读再经典的书,也要到基层去锻炼实践,不能忘记为什么而读书。

距焦作日报社青年读书汇第七期活动不足一周,焦作日报社青年读书汇成员在焦作日报社党委副书记、总编辑王静锋的带领下又一次踏上征程,这是记者节前夕焦作日报社青年记者全媒体现场采访的一次检阅,也是践行“四力”的新闻实践。这次的目的地是:修武县七贤镇。

11月3日,秋风萧瑟,渐起的凉风吹落了树叶,满地的黄叶呈现出秋冬交替时节的绚烂之美。

在修武县七贤镇政府对面的镇图书室门前,一场揭牌仪式在这里举行。红色的条幅显现出当日的主题:“焦作日报青年记者七贤采访基地、焦作日报青年读书汇七贤实践基地揭牌仪式”。

“欢迎各位记者来到修武县,来到七贤镇,我们将为广大记者朋友提供更优的采访条件、更好的工作平台和活动空间,让我们一起讲好修武故事、传播七贤声音,共同书写新时代发展的绚丽篇章。”修武县委常委、宣传部长、副县长张瑞生说。

“精彩七贤等你来!我们将依托七贤深厚文化底蕴,坚持以文塑旅、以旅彰文,推进文化和旅游深度融合发展,打造修武全域旅游副中心。欢迎你们前来采访。”该镇党委书记曹学贤对焦作日报社青年记者表示欢迎。

为何要在七贤镇设立采访实践基地?焦作日报社驻修武通联站站长、《焦作晚报》执行总编王言道出了原因:“读书汇面向青年,把读书和新闻实践紧密结合起来,鼓励记者在读书和实践中厚积薄发,而七贤实践基地的成立,则为实践提供了更加丰富的、接地气的基层营养,更有助于把知识转化为能量,在实践中汲取营养,增长才干。”

焦作日报社青年读书汇成员代表许伟涛从另一角度进行了诠释:“青年读书汇是报社实施人才战略,锻炼记者脚力、眼力、脑力、笔力,提升新闻舆论传播力、引导力、影响力、公信力,推动媒体融合的创新举措,深入到县区、乡村、厂矿、企业等采访一线,必将为青年记者提供更广阔的实践天地和丰厚的滋养沃土,创作出带着露珠、透着深度的新闻作品,助力基层发展。”

随着幕布缓缓落下,“焦作日报青年记者七贤采访基地”“焦作日报青年读书汇七贤实践基地”两个金色牌匾闪耀而出。

揭牌只是序幕,采访即刻启程。揭牌仪式后,王静锋带领焦作日报社青年记者到该县七贤镇韩庄村进行了参观和采访。

渐起的寒气挡不住青年记者的采访热情。进入韩庄村,“亮身份做表率强信仰 扎实推进农村人居环境整治”的条幅映入眼帘,条幅上布满了党员的签名。

“村里有80多名党员,除了长年在外的,49名党员分布在村里的6个网格中,承担分包村户、联系村民工作。通过网格化管理,村里的各项事业越来越顺、越来越好,特别是近年来开展的人居环境整治活动,村里的环境好了,村民的环保意识增强了。”韩庄村党支部书记赵雪山介绍。

“网格与村民小组有何差别,是不是简单的重复?”青年记者提出疑问。

“以前设置的村民小组不够精细,信息化也跟不上,网格更加科学、更加高效。”接过话茬,该村党支部委员刘美思指着周边的环境说,“你看,我们通过网格及‘支部带动+党员示范+群众参与’的党建引领新机制,强化集中整治与长效管理,人居环境不是越来越好了吗?”举目四望,鳞次栉比的民居在整洁街道的映衬下显得更加古朴。

来到韩庄村便民服务中心门前,便民服务导视图立刻吸引了记者的目光。图上不仅标明了各个办公室的名称与承担的职能,而且把村干部的值班时间和手机号码进行了公告。可以想象,村民来服务中心办事,不仅能找到办事的工作人员,遇到麻烦事还可以直接打电话给村干部。

“便民服务中心的工作人员是哪里的?工资待遇如何?”“这里都提供什么服务?老年人来这里办理业务方便吗?”

一次次真诚发问,彰显出焦作日报社青年记者对基层治理的关心和关注。

一个个精准回答,记录了韩庄村党建引领抓治理的生动实践。

韩庄村党支部如何创“五星”?村两委干部一人领创一颗星。创星的过程,就是治理的过程,就是发展的过程,就是兴旺的过程。比如,创“生态宜居星”就要根据村庄规划相关文件进行土地规划利用,就要引导新建住房户按规定户型进行施工建设,就要进行户厕改造……一项项的任务非常具体,全部完成了,才算圆满完成一颗星。

为了完成全部“五星”的创建,韩庄村一月一主题、一周一清单,建立了“党员联户+全科网格”工作体系,推行“党员积分+家庭积分”工作模式,凝聚起共建共治共享的强大合力。

创建只是过程,最终实现的却是人心凝聚、文明和谐和产业兴旺。

在韩庄村果蔬种植项目温室大棚内,番茄苗、小白菜苗正在茁壮生长。这个占地8400平方米的大棚是财政专项资金产业项目,建成后交给韩庄村集体进行经营,每年都会吸引游客来这里采摘。这是集农业观光、大棚果品采摘等业态于一体的现代化农业项目,年收益达2000万元,300多名村民实现“家门口”就业。

乡村振兴有活力,百姓生活有底气。构建出韩庄村发展基础的,是多年前的规划,2013年,韩庄村拿出20万元,对村里的土地进行规划,这笔钱在当年对于村一级组织来说是一个大手笔,也反映出韩庄村的超前眼光。

村经济发展好了,在外打工的村民也会纷纷回村工作,刘美思就是典型的例子。2018年,刘美思嫁入韩庄村时,她还在云台山景区当导游,一则招聘启事改变了她的人生轨迹。通过层层选拔,她成为村里的办公室文员,负责内勤工作。认真负责的态度、出色的工作成绩,让她越来越出众,从网格长到村党支部委员,从积极分子到共产党员,她实现了思想的飞跃、能力的跨越。

“谁不想在家乡就业呢?既能照顾家庭,也能收获事业。”刘美思说起当初的选择没有遗憾,只有庆幸,她也期望家乡越来越好,吸引更多的人回乡就业。

听别人的故事,想自己的心事。焦作日报社采编队伍如何提高素质?怎样充分践行“四力”,打造“焦报出品、应是精品”的目标?在韩庄村采访即将结束时,焦作日报社的青年记者聚集在一起开了个现场会,对当天的活动进行总结。大家总结出了三点:一是要全面了解国家有关政策,横向对比各个村的特点,多次深入、多次了解,挖掘乡村振兴、产业兴旺的背后故事。二是要带着问题,深刻反映乡村产业的运营管理、产业效益,采写出有温度、有思路的探源性报道。三是要注意细节,在讲好基层故事的新闻实践中汲取营养,增长才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