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详情
2022年11月04日
心灵洗礼延河畔
□郑乃谦
学生时代特别喜欢阅读有关延安题材的文艺作品。“歌声响,号声亮,万人黄河大合唱;吃小米,住窑洞,大家都唱延安颂;边学习,边劳动,兄妹开荒真高兴;我织布,你纺花,夫妻识字学文化。”荣高棠同志对革命家园的回忆实在诱人,道出了老延安们的心声。就连未到过延安的诗人臧克家也不无遗憾地感叹道:“人生不喝延河的水,总觉缺少点革命味。”
有多少回在梦中,我喝着清凉的延河水;又有多少回在梦中,我双臂紧紧搂住宝塔山。延安,深深地吸引着我这位摄影爱好者。粗犷、豪放、高亢、悠扬的信天游,更激起我对那片黄土地的思念。投入圣地的怀抱,成了我心中的夙愿。
1995年金秋10月,一个阳光明媚的早晨,火车带着我这个摄影发烧友奔向革命圣地延安。
从西安出发穿过关中平原,秋野上一棵棵身姿挺拔的白杨树一闪而过,加上呼啦啦的洛河水,消除了旅途中的单调与枯燥。车厢喇叭里,传出来的陕北民歌《山丹丹开花红艳艳》和《毛主席来了晴了天》,更为我增添了几分艺术享受。这是列车广播员应我的请求,播放的歌曲。
山坡上生长着稀疏的的小草,河谷底部和山崖上,裸露着红色的岩石。陕北,烈士鲜血染红的黄土地,这里的山山水水曾哺育过中国革命。看到那些红色的岩石,自然令人想起红色品格的老区人民。
临近延安时,广播里传出了贺敬之先生的诗篇《回延安》,听着那饱含激情的诗句,我的心砰砰地跳得更快了。傍晚时分,我终于踏上了这块向往已久的光荣土地。
延安的革命旧址遍布城区和市郊,共140余处。当时开放的仅有5处,即凤凰山麓、杨家岭、枣园、王家坪和南泥湾。
凤凰山麓的吴家窑院,是毛泽东初到延安时住的地方。在这里,他写下了《矛盾论》和《实践论》。还接见了白求恩,后又写作《纪念白求恩》一文,号召大家做一个有益于人民的人。在抗日战争的艰苦岁月,为了驳斥“亡国论”和“速胜论”的错误观点,毛泽东抱病写作《论持久战》,为中国人民指明了抗日战争的胜利之路。
杨家岭,苍松环抱,依山矗立的中央大礼堂。置身其间,仿佛听到毛泽东演讲《两个中国之命运》的回声。中央办公厅大楼是当年召开延安文艺座谈会的会场,一幅幅照片,再现了当时座谈会的盛况及文艺工作者学习《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精神后,自编自演文艺节目的动人情景。文艺为人民大众服务,乃是颠扑不破的真理,新时代重温讲话精神有重要现实意义。在办公厅大楼后边山坡上,连成一排的窑洞,是毛泽东、周恩来、刘少奇、朱德的旧居。“一切反动派都是纸老虎”的著名论述,早已取得历史验证,而毛泽东与美国记者斯特朗谈话时坐的小石凳和小石桌,仍旧静静地摆在窑洞门口。
枣园,潺潺的幸福渠水穿园而过。渠畔有任弼时和刘少奇的旧居,后排依次是周恩来、张闻天、毛泽东、朱德等领导人的旧居。这些旧居全是窑洞。“枣园多少不眠夜,赢得中华破晓天”,毛泽东经常彻夜不眠地工作,《论联合政府》是他对国家前程的构想,与赫尔利针锋相对的谈判,打破了夜空的寂静。枣园的灯光是那样的明,它照亮了中国革命的胜利道路。倚门而立,抚摸着低矮的门框,想不到当年中国乃至世界上发生的许多重大事件,竟是在这小窑洞中决策的。
旧址后边当年召开张思德同志追悼会的会场,树立着一块木炭形状的汉白玉纪念碑,碑身上有张思德烈士的雕像。瞻仰烈士雕像,我心潮难平,思绪万千。为人民服务的思想,造就过良好的社会道德风尚。
与延安城隔河相望的王家坪,花豹山和脑畔山雄踞两侧,依山傍水,环境优美。这个神秘的小山村当年是中央军委和八路军总部所在地。天才的军事家在这里坐镇指挥取得了抗日战争的伟大胜利,又粉碎了国民党反动军队对解放区的所谓“全面进攻”。旧址西北的延安革命纪念馆,以大量真实的图片、翔实的文字和实物,展示了中国革命所走过的一段艰难且辉煌的历程。
南泥湾位于延安东南45公斤里处,散布其间的革命旧址主要有毛泽东旧居、三五九旅旅部旧址、桃宝峪八路军炮校旧址和九龙泉纪念碑。在毛泽东旧居的窑洞前,管理员小刘应约为我们唱了一段《南泥湾》,那动人的歌声给我留下了永远抹不去的美好回忆。
延安时代,是中国革命历史上一个光辉的时代。延安时代产生的延安精神和延安作风,成为我党的法宝,而人民领袖当年的行为,至今仍是我们学习的楷模。
毛泽东在杨家岭和枣园,住的是土窑洞,吃的是小米饭,穿的是粗布衣。繁忙的工作之余,不忘参加生产劳动。当毛岸英从苏联回国后,毛泽东让他去读劳动大学,可见他对子女要求多么严格。而对人民群众的疾苦,却十分关心。杨家岭的老人杨在林对我回忆说:“毛主席经常询问群众有什么困难,负担重不重,部队是不是遵守群众纪律。还不断给困难户送点口粮或农具。”
周恩来担负着中央的外交重任,经常往返于武汉、重庆和延安之间。无论在什么地方,生活总是特别朴素,时常告诫周围的同志,莫忘前线的同志在吃黑豆和山药蛋,要大家节约支援前线。家里家具缺少,以致会见中外友人时,还得坐到木墩上。当飞机空中遇险的危急关头,周恩来把降落伞包让给了叶挺将军的女儿小杨眉。大生产运动中,他被评为纺线能手。在枣园故居的窑洞中,我还见到了那辆纺车。
朱德总司令关心同志、平易近人,生活也很简朴,从不搞特殊化。他用马尾做牙刷,用盐水漱口,衣服鞋袜破了补了又补,舍不得换新的。他的马在行军中常用来驮伤员或药品。朱老总时刻保持着劳动人民的本色。每到一处就以普通一兵的身份植树、种菜,他的小菜园被大家评为“小南泥湾”。续范亭先生与朱总司令交往后,曾写诗颂扬总司令的高尚品格:“时人未识将军面,朴素浑如田舍翁。”难怪斯诺先生也十分欣赏朱德名字的中文含义——红色的品德。
在领导人的旧居中,陈设十分简陋。办公室里多是一张大木桌上放着一盏小油灯,一把木椅子,一套简易木制沙发,一个文件柜。一部手摇电话机是我见到的最现代化的办公用品。卧室里则更简单,一套木沙发,一架木板床,有的干脆是大土坑。
以前,延安精神、延安作风对我来说,似乎是只可意会无法言传的概念。那土窑洞、小油灯、木纺车不正是对延安精神最具体的注解吗?战争年代依靠延安神,推翻了三座大山。新时代弘扬延安精神,对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同样具有重要意义。
10月6日那天,我终于登上了魂牵梦绕的宝塔山。站在山顶,极目远眺,只见群山如象,延河似带,三山鼎峙、二水带围的圣城风光尽收眼底。抚摸着巍巍宝塔,止不住我心潮澎湃。多少年的愿望今日变成了现实。老延安们充满激情的诗篇在我耳畔回荡:“宝塔山高,可以供远眺;延河水清,可以净心灵”“喝了延河水,一生心灵美;见过宝塔山,永远站得端。”
延安之行,我是怀着一种近于朝圣的心情去学习的。短短几天的参观,取得了意想不到的收获。革命旧址,古城新貌,天真活泼的儿童和饱经风霜的老人,以及陕北江南南泥湾的风光,都一一收入了镜头,更重要的是在这庄严的革命圣地,在宝塔山下,延河水畔,我接受了心灵的洗礼。
下图 俯瞰延安城区。
郑乃谦 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