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报平台

这已经是最后一期了哦!

我知道了

内容详情
2022年11月04日

“天泰行”背后的董氏家族

□田 健

追溯修武运粮河的漕运发展史,不能不提到东关码头,而提到东关码头,又不能不提起赫赫有名的“天泰行”。不管说是运粮河成就了“天泰行”也好,或者说是“天泰行”神化了运粮河也罢,在一个多世纪里,修武县刘庄董氏家族的命运总是跟运粮河连在一起,或疏或密,或起或落,即便到了21世纪的今天,很多上了年纪的修武人在回眸运粮河的历史时,还会情不自禁地说:“刘庄董氏,那可是名门望族啊!”

人们之所以能发自内心地称赞刘庄董氏为“名门望族”,那是因为有许多耳熟能详的故事和可圈可点的历史,在坚强有力地支撑着19世纪修武的这片天空。

正本清源开篇章

打开《古山阳董氏宗谱》,董儒松的名字首先映入眼帘,随着向后轻轻翻阅,那一张张发黄的宣纸和一个个陌生的名字,很快会把你带入一段传奇的历史。

参天之木,必有其根;怀山之水,必有其源。董儒松,就是这个家族的始迁祖。

康熙初年,年轻的董儒松自本邑前董村迁居城东门外刘庄,依附他的岳翁郭老板,在运粮河上做漕运生意,后来成家立业,慢慢安顿下来,生活渐渐趋于稳定。董儒松有三个儿子,分别为士俊、士杰、士英,唯士杰育二子,长子董炳,次子董耀。也就是从第二世的弟兄三人开始,董氏家族分为三门,谱亦分为三卷,各卷仍以始祖为冠,而各门则以第二世统之。

刘庄,最早叫留庄,是在运粮河上长年打工的外地人的集中聚居地。董儒松始居刘庄,后来随着家族繁衍和漕运事业发展,子孙后代就在紧邻的小祁庄和东关盖房居住或开行设店。由于地理位置接近,此后东关又成了商贸重地、繁华之所,所以修武人在说到这一片的时候,都习惯笼统地称为东关。这样,“刘庄董氏”也常常被人们说成“东关董氏”。

纵观《董氏宗谱》,董家在运粮河上的漕运生意可以划分为五个阶段:第一世董儒松至第四世董怀瑜,为创业时期;第五世董敏元开设“天泰行”,生意兴隆,为快速发展时期;第六世董宽在先辈的基础上,扩大规模,突飞猛进,富甲一方,名声大振,为高速发展时期;第七世董礼南审时度势,激流勇退,店归他人却持其盈利,富裕三世,为持续鼎盛时期;第八世往后为由盛转衰时期。

敦亲睦族慨而慷

尊老、敬老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刘庄董氏一族,自始祖董儒松为岳父、岳母养老送终开始,就将孝道的基因深深地植入了家族后世的血液和生命里。

第四世董怀瑜,善于为人排忧解难。邻里相争,他必反复从中调解,认真开导,直至矛盾双方握手言和。董怀瑜中年瘫痪,长年卧床,其子董敏元端饭送药,精心伺候。董敏元的夫人高氏善解人意,帮助丈夫照料公爹董怀瑜,日夜不离左右,一饮一食,积久不懈。凡是丈夫所想孝顺去做的事,高氏都一一去做好,奉汤药,伺动静,数年不倦。

第六世董宽,是董敏元的儿子,对母亲非常孝顺。董纯元,是董宽的伯父。尽管已分家另过多年,但当董宽看到伯父年迈体衰,生活相对拮据时,出于难以割舍的亲情和对伯父的孝敬,他自掏腰包,悄悄为老人置办了送老衣和棺椁。伯父知道后,激动得老泪纵横,最后含笑而去。

董敏元与董纯元、董贞元是同父异母的兄弟。董敏元开始学做生意的时候,家境尚贫,但他能兼顾手足之情,每当赚得蝇头小利时,都拿回家与兄弟共享,绝不独占。他常说,四海之内古人皆视为兄弟,何况亲兄弟之间呢?

第七世董希圣,又名廷章,是董宽的儿子。他的夫人王氏,为人忠厚温良,慈善多恩。董希圣去世后,王氏持家更是用心,勤俭节约,对儿子董金桂的管教比较严格。她平时虽然很少外出,但是每当听到为善之事,一定让儿子慷慨施予,不容拖延。有年秋季,庄稼欠收,乡里多有断粮人家,王氏就让儿子按户计口进行救济,使这些人家得以渡过难关。

书香继世庭苑芳

依漕运发家后,董家就开始办私塾,培育后代,决不允许子孙们自小染上市侩之气,更不能放纵他们成为纨绔子弟。

董贞元是董敏元的弟弟,自幼读书,过目即能成诵,且善讲论,同窗有难解的问题问他,他知无不言,言无不尽。家族中有什么疑难事,都会向他讨教,他总能深思远虑,把问题一一化解。

科举停废后,董家的漕运生意也逐渐画上了句号,但依然没有放松对后代的教肓。第八世董丹桂有两个儿子,长子叫董游麟,次子叫董时麟。董丹桂对两个孩子要求很严,家境逐渐富裕后他仍布衣疏食。

腹有诗书气自华。正是因为受到了儒学的熏陶和祖训的洗礼,董氏家族的人在精神层面所表现出的卓尔不群是有目共睹的,同时世人对他们的评价也是相当精彩的。

——董敏元:天性敦笃,端重自持,与同人处,终日无怠色。

——董纯元:性醇谨,寡言笑,文章德性冠一邑。

——董贞元:设帐于河内地,方训童蒙,谆谆不倦,开馆未久,良师之声遍于遐迩。

——董宽:气定神闲,俨若儒者,虽经商,绝无一毫市侩气。为人勤俭恭谨,与人交,无疾言遽色。

——董希圣:生长于巨富而能处富如贫,轻财好义,厚以待人,薄以奉己,衣服朴素,不求鲜华,矩步方行,外严正而内恺恻,诚今之古人也。

轻财好义美名扬

董氏家族的人有一个共同的特性,就是讲义气,无论是交朋友、帮穷人,还是赈灾民、助公益,都轻财重义,十分豪爽。

董怀瑜是董氏家族中很有影响力的一个人物,也很传奇。修武城东有一家酒肆,董怀瑜在处理漕运事务之余,经常在这里做东,跟来自四面八方的朋友推杯换盏、谈天论地。遇到需要接济的朋友,他会慷慨解囊;碰到在码头上讨饭的穷人,他会倾囊相助。日久天长,董怀瑜的名字不胫而走,修武周边无人不知他的大名,都称赞他是一个乐善好施、行侠仗义的人。

董怀瑜行事豪爽,有侠士之风。乾隆四十三年,知县吴居澳决定修建宁城书院时,他曾将从运粮河上游冲下的木头打捞上来,挑拣几十根栋梁之材捐给宁城书院修房盖屋,此举深得官民好评。

董敏元是“天泰行”的开创者,他因忙于漕运事业无暇顾及家务,就花钱买了一位婢女。几年后,这位婢女的家人前来赎身,董敏元欣然答应,不但没有收取赎金,反而给予其一定资助。这位婢女的父母感激涕零,对着董敏元一个劲地磕头谢恩。

董宽既是一个胸怀大志的实干型人才,也是一个胸有大义的慈善家。他赋性仁厚而智虑周详,善周济他人。平时出门,尤其是到年终岁尾的时候,他身上总是会多带一些钱,路上遇到需要救济的人,就慷慨相助。这已成了他的一个习惯。同治十二年春,为建董氏祠堂,编修族谱,勘验祖茔界域,他一人承担了全部费用。族人因此对他敬佩有加,刻碑记事传扬他的德行。

光绪二十六年,庄稼欠收,村上的人饥肠辘辘,董希圣不忘先祖遗训,果断开仓赈济村民,使全村人平平安安渡过了难关。当众人纷纷夸赞他时,他却说:“可惜我一家的财力有限,只能顾咱一个村,而不能顾及更多的人。”

董希文,又名董廷斌,是董氏第七世裔孙,23岁因技艺超群进入县学,长于教授壮年,教人习武成名者不计其数。董氏的祖茔在城北蒋村,族人将茔地的柏树出售后,款项交由董希文保管,他出入分明,年终将利息分给族人,分毫不差,众人都夸他心中无私。

天道酬勤富一方

一个家族在一个地方能够成为名门望族,或缘于峨冠博带,或缘于巨贾富商,或缘于英名才俊。相对于以上几个因素,董氏家族似乎兼而有之,但绝对是以擅于经商、富甲一方而著名。

说起董家的发迹史,有一个不曾记载于《董氏宗谱》的神话故事,却在本族的一代又一代人中间乃至修武民间广泛流传。

相传,董敏元开创“天泰行”后,因诚信经营、乐善好施而生意兴隆、财源广进。到了董宽那一代,因为董宽的奋力开拓,扩大规模,生意如日中天。有一年冬天的晚上,大雪纷飞,董宽照例外出巡夜,在家门口突然发现一个老人和衣而卧,冻昏在一辆独轮车旁。董宽赶紧把老人背回屋里,生火取暖,端汤敬茶,很快把老人救活过来。老人清醒后,经过跟董宽一番对话,发现面前的这位救命恩人不但心底善良,而且头脑灵活、目光超前。于是,他把自己随身带的一条褡裢解开,倒了一地的金条、金元宝和金叶,委托董宽用这些钱给他往天津漕运怀庆府的地方特产。董宽喜出望外,立马组织货源,很快将第一批土特产按时送到了天津。然而,令人没有想到的是,船到码头时却无人收货。在天津港停留几天后,董宽只好把货物卖掉,换成怀庆府一带需要的日用百货,打道回府。这样一趟无本的买卖,一下子使董宽赚得盆满钵满。后来,良心不泯的董宽虽然再度乘船北上寻找那位老人,但是一直未能如愿。

这件事一开始是秘而不宣的,仅限于董家几个人知晓,可后来由于运粮河上的同行看到“天泰行”短期内生意火爆,财源滚滚,百思不解,便四处寻根问由,这才有人慢慢将实情透露了出去。

传来传去,这个故事后来就有了几个版本。不管版本有多少、多么神乎其神,出于家族的共同情感和荣耀,董氏后裔不但愿意相信这个故事是真实的,而且更愿意相信这是董家几代人乐善好施的天报,是董家理所当然应得的一笔财富。

从客观上讲,倒是《董氏宗谱》里有关“天泰行”和整个家族经商的记载更能让人信服,更能让人觉得董家的兴旺发达是天道酬勤的必然结果。

近年来,随着修武县对运粮河城区段的全面开发治理,包括董氏家族“天泰行”在内的丰富的运粮河历史文化,正在被深度挖掘和重新唤醒,它们正以自己特有的魅力焕发着熠熠光彩,为修武发展贡献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