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详情
2022年11月04日
李军旗:
我引李河碗花开
□布财勇
“李河的沟深又深,李河的沟长又长,李河的窑洞排成行。窑洞里住满烧碗匠,谈笑间盘出个个碗,兰菊茶花饰碗上,就像那碗花在绽放。”这是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李河陶瓷制作技艺传承人李军旗经常哼唱的歌谣。
近年来,家住山阳区中星街道李河村的李军旗怀揣着对家乡制瓷的眷恋,专心致志,心无旁骛,在泥与火的技艺中探索,在坚守与传承中追求。
祖上曾为好碗匠
“李河的碗,柏山的缸,七方的姑娘不用相。”这句民谣,说的是民国以前我市当地最有名的两种特产,其中之一就是李河碗。而李河做碗的兴起,则与李军旗祖上有关。
“祖上源于修武李庄李氏,明代成化年间,始祖和二世祖、三世祖从李庄迁来此地。始祖长子李茂利用李河沟沟深土细,开始从事瓦陶生产,并摸索出制碗技艺,建立了李河碗业最早的作坊。”李军旗家的族谱有这样的记载。
到了民国初年,李军旗的曾爷爷、李氏十五世裔孙李广志也继承祖业。李广志眼光长远,洞察陶盆走下坡路趋势,随即转向瓷碗烧制,因做的碗样俏细致,生意红火,碗窑一度发展到6盘轮。通常碗窑的生产规模是按盘轮算的,一盘轮需要师傅和徒弟4个人,带上烧窑、打杂的,李广志家的用工人数有二三十人。
几年光景下来,李广志因德才兼备,以勤奋为本,积累下一定的家业。为光宗耀祖,李广志捐出自家土地,率领族人修建了李氏宗祠,成为当时李河最好的建筑。
子承父业,李军旗的爷爷李应杰生于1900年,有点文化根基,能写会画,也非常开明,1946年曾将家产分给穷苦邻里,赢得了很大声望。李军旗的父亲李作瑶从小耳濡目染,很小就会做碗的全套工艺。
作为后辈,李军旗他们弟兄唠起家常,对曾爷爷和爷爷所行善事无不充满敬佩之情。
饭店赚来首桶金
1976年,李军旗毕业后,开始在家务农,四年光景学会了犁耙割收的农活。1980年,李军旗厌倦了日出而息、日出而作的农村生活,便去一企业当搬运工,活儿虽然脏点累点,但收入颇丰。
1983年,改革开放的春风吹进李军旗的心田,他那颗不安分的心开始躁动:“我也要发家致富。”李军旗暗暗下了决心。1984年春天,李军旗经过考虑后,凑钱买了一台小四轮拖拉机跑运输,四五年时间走上了发家致富之路。
1992年,李军旗看到李河村村周边工厂效益特别好,开饭店前景不错,毅然停下手头运输,在村南头开起了饭店。
开弓没有回头箭。为炒出好味道的菜品,李军旗去书店买来有关餐饮方面的书,比葫芦画瓢,边摸索边总结,并根据顾客意见不断调整。渐渐地,他做的烧牛肉、烧大肠、红焖羊肉成为饭店招牌菜,一些顾客在外地办事,哪怕错过饭点儿,也要赶回他的饭店吃饭。
“从1993年到2010年,饭店开了17年,给我带来了丰厚的收入。”对于开饭店这段经历,李军旗津津有味地介绍着。
致富难舍众乡亲
李军旗腰包鼓了,然而他的内心觉得隐隐约约在失去一些东西。
“曾爷爷让地建宗祠,爷爷分家财济乡邻,自己的胸襟在哪里呢?”每逢春节家族祭祀,面对曾爷爷和爷爷的相片,他时常扪心自问。
2011年,李河村委会开始换届选举,一位儿时的伙伴李群生拉他竞选村委会副主任。“能为大伙服务,这不正是多年的想法吗?”于是,他答应参与竞选。
李群生竞选上了村委会主任,他竞选上了村委会副主任。按照村委会正副主任的分工,他负责村委会的日常工作。
李河村民过去一直依靠一企业和自建水塔供水,水质不佳,还三天两头儿停水。后企业改制,加上效益不好,水管设施毁坏严重,无人维修,造成吃水困难。他和村委会一班人想法争取上级补助资金196万元,又发动居民集资30多万元,将全村的水网改造一遍,彻底解决了群众的吃水问题。
村里有许多对外承包的土地,先后被20余户承包,承包费用一直沿袭早年所签的合同。经过一番调查后,李军旗发现邻村的土地承包费用已涨价,在和村委会一班人商议后,决定将承包费用提高到同一标准。仅此一项,每年又为村里增加不少收入。
集体有钱后,村委会对考上大学和考上高中的学生给予不同标准的奖励,为老年人发放养老补助,清理长期堆积的垃圾,在全村安装了路灯……
3年时间,李军旗先后为村民办过大小好事18件。由于操劳过度,身体出现了问题,李军旗只好放弃下届的职位竞选。
重拾祖业为传承
李军旗身体经过一段时间调理后,逐渐康复。“我才50多岁,虽然吃喝不愁,但也不能就这样躺平一生。”他心里这样想着,但干啥合适呢?
“现在国家对非物质文化传承特别重视,李河碗在民国时一度成为政府馈赠客人的礼品,咱家又是做碗世家,咱弟兄俩从恢复李河碗制作技艺开始吧!”他对弟弟李小根说。弟弟李小根曾在陶瓷厂干过烧窑工、化验员、技术员,由于企业倒闭下岗在家。弟兄俩一拍即合,说干就干。
做碗的技艺对他弟兄俩来说太简单,没用半年时间就掌握了全部制作技艺。由于李河碗属于生活日用品,随着时代的变迁,其产品销量不太好。
这时,我市绞胎瓷烧制声誉鹊起,弟兄俩一合计:“利用李河碗制作技艺,结合绞胎瓷烧制,看咱能不能蹚出个新路来。”
两者结合并非易事。绞胎瓷不仅体现在烧上,更体现在纹路编制上,在烧之前,必须把纹路编制好。这对他们弟兄俩来说是一个大难题。
可李小根从小对中医感兴趣,想在中医上有一番成就。于是,制瓷便成了李军旗一人的事业。
2017年,李军旗争取到了去省轻工学院培训一个月的名额,学习回来后感觉不过瘾,2018年又去继续学习。面对这样一个上了年纪、爱好学习的学生,省轻工学院艺术系的专家和教授也被感动了,经常给他开小灶。
李军旗一边学习和试验,一边摸索和总结。泥料需要和得扎实,图案固定是关键……在一遍遍试验中,他摸索出了烧制诀窍。在烧制试验无数次后,李军旗基本掌握了绞胎瓷传统烧制技艺。
尊古不泥求发展
“尊古不泥古,创新不离谱。师从八方来,器成天下行。”这是李军旗的个性签名,也代表他的艺术追求。
针对传统绞胎瓷图案纹路由于过满,艺术感不强,李军旗开始尝试利用绞胎瓷纹路烧制鱼鸟、花草、动物等图案。
绞胎瓷由于是用两种或两种以上的泥料编制的花纹形成的图案,首先体现在制作上,不仅对泥料的要求高,对图案制作功底要求也高,没有一定制作经验和美术功底是不行的。
为此,李军旗反复揣摩名家所画的虾、鱼、水草和马、鹿、鹤等图案,力求用最简单的纹路完成这些图案。他以手为笔,以泥当色,开始个性艺术探索之路。
他创作的《虾趣图》,虾须纹路细如发丝,虾节明晰,虾身摆动,配以两株水草,作品趣意盎然。他创作的《鱼戏图》,鱼鳞纹路排列有序,鱼身弯曲,鱼尾似摆,作品栩栩如生。他创作的《鹿回头》,鹿角高耸,鹿身斑斓,回头顾盼,眼含深情,作品神形兼备。他创作的《双鹤图》,头顶红冠,鹤翅高展,鹤爪独立,作品吉祥如意。
他的作品投放市场后,引起不小的轰动。山东艺术学院教授、平面设计专业研究生导师刘庆孝看了他的作品,亲笔题写“李家瓷坊”。2017年,他做的绞胎瓷《中华碗》,获全国特色旅游商品银奖。2020年,他申报的李河陶瓷制作技艺被我市公布为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来自多地的古玩经销商上门要求包销产品。今年,他生产的6窑300多件产品被定购一空。
“不足1公里长的李河沟,在碗窑发展顶峰时,有窑户72户,碗匠约2000人,盘轮500余盘,形成大小10余座盆碗渣堆。”提起李河陶瓷的辉煌,李军旗很是骄傲。
“李河的沟沟哎,李河的碗,永远都盛着你我的挂念。”李军旗专门创作歌词表达心声,“我要让大家记住李河的根和魂,创立李河陶瓷合作社,带领大伙重振李河沟的辉煌。”李军旗展望着心中的远景。
左上图 李军旗正在制作产品。
冯春有 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