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详情
2022年11月04日
集“焦作小延安”“修武红旗渠”于一身——
老区西村:红色文旅助振兴
本报记者 李相宜 本报通讯员 郑乃谦
①
②
11月2日5时许,修武县西村乡磨石坡村。
老党员韩满常,照常披衣起床,来到村子北头的韩秩吾烈士纪念馆改扩建工地,借着昏暗的灯光四处巡视着。
“老韩,还是睡不着啊?”身后传来了同样早起的同村老党员赵继忠的声音。老哥俩心里揣着同一件事:即将竣工的纪念馆改扩建工程。疫情之下,工程不能停,因为形势不等人啊。
10月28日,习近平总书记在陕西延安和河南安阳考察时的讲话发表后,这老哥俩就来到邻村找到纪念馆的文化顾问、西村的老党员、焦作政协特约文史专员郑乃谦,一起把讲话精神反复学习了好几遍,更加坚定了自己的信心:改扩建韩秩吾烈士纪念馆,打造“红色西村革命教育基地第一站”的想法对着呢!
日前,记者来到韩秩吾纪念馆改扩建工地,实地采访了这三位热心的老党员——韩满常、赵继忠、郑乃谦。
作为革命烈士韩秩吾的侄孙,韩满常多年来致力于韩秩吾烈士纪念馆的筹建。为进一步传承红色文化、赓续红色基因、发展红色文旅产业,韩满常号召全村乡亲和亲朋好友集资55万元,启动了建筑面积760平方米的纪念馆改扩建工程。历经半年时间后,工程即将竣工。
郑乃谦说,西村既有“焦作小延安”的历史地位,又有“修武红旗渠”的精神丰碑,拥有十分丰富的红色旅游资源,理应得到充分开发利用。
磨石坡村地理位置优越,地灵人杰,把韩秩吾烈士纪念馆扩建成“红色西村革命教育基地第一站”,对全市人民进一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在陕西延安和河南安阳考察时的重要讲话精神,脚踏实地发扬“延安精神”和“红旗渠精神”,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根据郑乃谦提供的史料,记者把“焦作小延安”和“修武红旗渠”的来历分述如下:
“焦作小延安”的历史形成
1938年2月18日,修武县城沦陷。中共北方局军委书记朱瑞指示太南特委委员程明升在修武山区建立根据地。3月,中共修武中心县委成立,程明升担任书记,机关驻地在黑岩村。9月,修武中心县委升格为修博武中心县委,领导修武(辖焦作镇)、博爱、武陟三县党的工作。小庄支部的赵玉秘密到延安执行任务,赵明到山西武乡参加北方局召开的晋冀豫边区党的代表大会。
县城沦陷前夕国民党军政人员逃离,多支抗日武装云集西村,成立抗日政府迫在眉睫。1938年4月初在大东村召开社会各界代表大会,宣布修武县抗日民主政府正式成立,选举程明升为县长。我党领导的河南省第一个县级抗日政权,从此在南太行掀起了抗日救亡运动的高潮。
各村建立起了农会、民兵、妇救会、儿童团等群众团体,积极配合抗战救亡运动。
位于西村和孟泉村的豫北公学、民运干部训练班,为党政军机构培养出了一批急需人才。
党政军民学,齐心来抗战。抗日救亡的大旗高高飘扬在太行山麓、山门河畔,西村成了晋东南根据地和道清铁路之间的一座红色桥头堡。
战争岁月里,仅有5000人的西村乡逾千人参军参战,并涌现出众多英烈人物,其中不乏父子英雄、叔侄英雄、兄弟英雄、兄妹英雄、夫妻英雄。全乡有200人为革命事业献出了宝贵的生命。
2019年5月4日,郑乃谦撰写的《西村,焦作的小延安》一文,在今日头条和人民视点同时发表,“焦作小延安”这个提法得到社会各界的广泛认可。
“修武红旗渠”的精神丰碑
西村十年九旱,耕地无法灌溉,人畜饮水更难。1969年年初,公社党委决定在青龙洞峡谷筑坝截流,修渠引水。当年3月19日,工程正式开工。
塌山崖是一段高约100米的绝壁,民工身拴大绳从崖顶溜下60多米开凿炮眼,炸出立足点。坚硬的岩石上,打一钎下去只留一个白点。庄稼汉以蚂蚁啃骨头的毅力,硬是一锤一钎地开凿出数百米渠基来。时任新乡地委负责人胡绍华视察工地后,欣然挥笔命名:革命渠。
老龙湾渡槽距河底47米,主拱跨度14米。背料组民工扛起50余公斤重的石头、砂子,都是一溜小跑冲上工作面。1970年9月下旬,渡槽提前两天架成。这是西村人自己设计建造的首座渡槽,为修建规模更大的柿园大桥提供了宝贵经验。
1974年10月,青龙洞水利项目主要工程竣工,配套项目仍如火如荼进行中。全部工程简要数据如下:石砌拱形拦河坝高35米,顶长58米,库容近40万立方米。总干渠长23公里,支渠总长41公里。山洞四座,总长600余米。渡槽4座,总长460米。翻水洞一座,长90米。小型水电站一处,共修建蓄水池30多个。累计开挖土石方76万立方米,砌石6.8万立方米。十几个村庄解决了人畜饮水问题,两个村的耕地变成了水浇地,6个村的部分耕地也可灌溉。老龙湾水电站,给田坪大队送去了光明和动力。高耸的拦河坝,横跨峡谷的大桥,是红旗渠精神的在修武山区的现实写照!
2014年初,郑乃谦开始收集资料,一年多后写成报告文学《荡气回肠创业歌》,记录了原西村公社干部群众修建革命渠的全过程,并先后在多家媒体发表,产生了积极的社会影响。
“韩秩吾烈士纪念馆”的时代意义
韩秩吾,1903年出生,修武县西村乡磨石坡村人。1927年被任命为国民党豫北特派员,1933担任焦作扶轮小学校长。我党在该校成立党支部,他本人次年加入中国共产党。扶轮小学曾经是中共晋冀鲁豫省工委和豫北特委的办公地,也是培训抗日干部的重要场所。修武县城沦陷后,他带领程明升在老家组建道清抗日游击队,点燃了修武的抗日烽火。他利用自己的特殊身份四处奔走,促成了修武县抗日民主政府成立并力推共产党人程明升兼任县长。此后到省城四处斡旋,得到国民党省政府对程明升的委任。他挑起县府粮秣科长重任,千方百计保障党军政机构后勤供应。1941年任华北新华日报社总务科科长,次年5月下旬,在反“扫荡”中牺牲于山西辽县。
焦作市人民政府原副市长张方来评价老战友时说:没有韩秩吾同志,就没有道清抗日游击队;没有韩秩吾同志,就没有修武县抗日民主政府。
韩秩吾,焦作地区教育界的革命先驱者、新闻界的老前辈。2009年9月,他被中共焦作市委组织部评选为“为新中国成立作出突出贡献的焦作英雄模范人物”。
2019年5月,韩满常决定自筹资金建韩秩吾烈士纪念馆,得到县老促会和乡党委、政府的支持。2021年6月纪念馆建成,一年时间接待社会各界人士上百批近千人次,学习强国等媒体多次报道。为了打造焦作红色旅游新名片,新馆改扩建工程已近尾声,当年道清游击队驻地窑洞也在恢复重建中。韩满常自信满满地对记者说:“今年年底前,修武最大的红色抗战史教育基地,将以新的面貌呈现在磨石坡村。”
革命老区西村乡,富有焦作红色文化的顶级资源:中共修博武中心县委旧址、修武县抗日民主政府遗址、道清铁路游击队驻地旧址、抗日建国摩崖石刻等。这些丰厚的资源,是新时代进行革命传统和爱国主义教育的好教材。
党的百年华诞前夕,郑乃谦将自己多年来写作的18万字家乡红色故事结集出版,取名《山门河畔》,并向社会各界赠送600余本。
修武县西村乡乡长闫平说:“用好红色资源,传承好红色基因,把红色江山世世代代传下去,是革命老区发展红色旅游的总目标。近年来,西村乡干部群众深入挖掘红色资源,创造性转化利用红色文化资源,积极构建红色产品体系,创新开发红色旅游文创产品,强化红色旅游融合发展,让红色旅游成为助推革命老区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强劲动力。”
横贯全乡的青云大道,一条红色文化走廊。西村,豫西北地区体验抗战史的根源地;西村,焦作地区体验延安精神和红旗渠精神的好去处……
图① 远眺磨石坡村。
本报通讯员 郑乃谦 摄
图② 韩满常在为记者介绍纪念馆改扩建工程进展情况。
本报记者 李相宜 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