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详情
2022年10月21日
■平光记忆
追忆那段似水年华
本报记者 赵改玲
①
②
③
图①②③ 平原光电厂区里的老树、老建筑。
本报记者 赵改玲 摄
焦作是老工业基地,与工业密不可分;工业是焦作的城市基因,是焦作的立市之本。在很多老焦作人的记忆里,位于市工业路1号的河南平原光电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平原光电)占有重要的一席之地,也就是咱焦作人口中的“平光厂”。
你知道吗?平原光电迄今完整保留了清末至改革开放初期的军工建筑遗产8处。2021年7月22日,国务院国资委在北京发布“中央企业工业遗产(军工行业)名录”,创建于1964年8月的平原光电“‘大三线’初期首个光学厂旧址”成功入选第六批“中央企业工业文化遗产(军工行业)”。其中,“平光记忆”展览群作为“中央企业工业文化遗产核心物项”,被中国兵器工业集团党组授予首批“把一切献给党——人民兵工精神教育基地”,也是全市首批领导干部现场教学点。
今天,记者带你转一转“平光厂”,追寻“平光记忆”,追忆那段似水年华和难忘的故事。
老房、老树、老工厂
10月20日上午,走进平原光电,满目皆景。
这里散落着上世纪50年代末期至80年代建造的老厂房,独特的风格依然透着火热的气息,让人想起电影《你好,李焕英》。
主路平光大道及环厂区道路两旁一排排桂花、国槐、法桐,层次分明、笔直挺立,郁郁葱葱、暗香袭人。这些始种于上世纪60年代的树木花卉,充满诗情画意,走在这些树下,不时邂逅老厂房,老工厂的氛围感拉满。
上世纪60年代初期,党中央提出“战备整军、积极备战”并启动了新中国成立后国家首次全面动员生产。作为坦克装甲车辆的眼睛,炮长瞄准镜的生产制造是急需解决的瓶颈。国家第五机械工业部决定在京广线以西的河南、河北两省迅速寻找一个下马的工厂,快速改建成为光学厂。国家计委责成河北、河南共同查找线索,并很快在河南省找到了符合条件的厂址,通过了五机部光学局委派专家的实地考察。
1964年5月14日,河南省计划委员会给第五机械工业部函复,同意将“我省焦作市的焦南钢铁厂和焦作农业机械厂交给你部管理、使用”。
1964年7月,第五机械工业部决定撤销焦作六八一厂(原址为焦作铝厂)筹备组,正式接收焦作市上世纪50年代下马的“焦南钢铁厂”全部资产。8月4日,第五机械工业部为其正式命名——第一厂名:“焦作砲兵光学仪器厂”;第二厂名:“平原光学仪器厂”。标志着兵器工业组织战备生产、扩大生产能力、完善行业结构的重点项目、战备工厂,同时也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河南建立的第一个国营军用光学厂”在焦作诞生。
2019年以来,平原光电以标志性的工房建筑和有代表性的机器设备、历史档案为载体,以其所承载的兵器工业历史、兵器光电发展、人民兵工精神传承为内涵,逐一推进具有缅怀参观、教育培训等功能的展馆、展览室、广场雕塑以及科研生产现场等建设项目,相继完成了“平光记忆”展览馆群和“人民兵工精神广场纪念雕塑”两个片区建设,并延展了国家级梁兵技能大师工作室(光电智能制造生产线)、中南片区小模数齿轮生产线、展览中心等科研生产场所。
“友谊路”是这么来的
“平光记忆”展览馆群由综合馆、装备馆、文化馆、国家级职工书屋、公安处等场馆和室外场地老旧设备组成。各展馆主题鲜明、设计精美、内容翔实,收藏着2019年以来通过查找整理历史档案资料,老领导、老党员、老同志委托子女亲友捐赠的照片、笔记、绘图仪器等老物件,以及面向广大职工家属征集与党群部门整理的历史照片2000余幅、各类物品1500多件。一张张图片、一件件实物、一段段注解,将参观者带入时光隧道,成为重温平光发展历史、砥砺初心使命的生动课堂。
10月20日,记者走进“平光记忆”展览馆,该公司工作人员靳勇在几幅照片面前,告诉记者平光厂一段鲜为人知的故事,由此还引发出友谊路这个路名。
上世纪70年代,平光厂承担国家五八援朝(同时承担援巴P711项目)任务。靳勇介绍,1975年8月至1976年6月,平光厂承担培训19位朝鲜实习生的涉外任务,工厂动工兴建了朝鲜实习生宿舍楼(现为平光宾馆南楼)。焦作市为此特地翻新了朝鲜实习生自平光主厂区通往东厂区(模具设计车间)、南厂区(铸造车间)的道路,并将通往南厂(毗邻农村)的道路全部硬化为沥青路,随后命名为“友谊路”。1979年至1982年,平光厂先后派遣13位专家、优秀技术人员到朝鲜现场教学。这些平光厂的师傅牢记使命、不辞辛苦、倾力教传,朝方专家高度评价“中国专家比我们的同志还要辛苦,把我们的事情看成自己的事情一样……”,当年,朝鲜最高领导人向平光厂专家技术人员授予红旗勋章。
上世纪70年代以来,平光厂的专家技术人员多次走出国门到其他国家进行教学、交流活动,很受欢迎。
结缘奥运冠军许海峰
在“平光记忆”里,记者看到一幅我国首枚奥运金牌获得者许海峰在平光厂的照片。照片上,许海峰和平光厂的职工相谈甚欢,面带笑容。
靳勇介绍,“平光记忆”在向老同志征集老物件、老照片时,老厂长孔林彬捐赠了他带队到中南海验光配镜和接待中国国家射击队的老照片。上世纪80年代,兵器工业落实国家领导人“要解决配镜难”批示,平光厂迅速拿出了“最为可取”的“镜片系列化方案”,远视、近视、着色、变色等镜片产品迅速占领国内外市场,仅在北京西单商场就有10多处眼镜产品经销专柜,成功吸引了许海峰等知名人士到生产企业平光厂考察交流,直至平光眼镜产品走进中南海为党和国家领导人验光配镜。
许海峰在获得中国奥运第一金时视力还不到0.5,后来平光厂为他和国家射击队队员专门配置了多副眼镜。北京亚运会后的1991年4月30日,许海峰专程到平光厂作报告,并代表国家射击队向平光厂赠送“感谢大力支持 共扬亚运精神”锦旗,感谢平光厂提供的“高增透镀膜眼镜”为国家射击队创造好成绩提供了有利条件。在他们交流的瞬间,摄影师拿出照相机,将这一珍贵瞬间定格。
新华社原社长、著名记者、《县委书记的好榜样——焦裕禄》的作者穆青也曾来平光厂采访,他手拿相机在平光厂采访的镜头也在这里定格。
“平光记忆”还有很多。记住过去,是为了创造更加辉煌的未来,如何再造辉煌?平光人都有这样的思想意志:“行到水穷处”的危机;“十年磨一剑”的决心;“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的定力;“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的信念。
相信平光能再造优势,创造新的辉煌。新的平光记忆,新平光人正在书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