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详情
2022年10月21日
中央广播电视总台《中国之声》报道党的二十大代表梁兵事迹
分毫之间 彰显匠心
本报记者 赵改玲
10月20日,中央广播电视总台《中国之声》栏目特别报道——“党代表的新起点”,以《分毫之间 彰显匠心》为题,报道了党的二十大代表、河南平原光电有限公司高级技师梁兵的事迹。
报道中说,0.05毫米大约是幼儿一根头发的直径,而梁兵甚至能将精度准确控制在它的十分之一。分毫必争的背后,是他数十年如一日的持续努力。
1993年,梁兵从技校毕业进入河南平原光电有限公司。上世纪90年代,数控机床在国内还是一个罕见物,梁兵原本学的是铣工专业,入厂后他怀揣一腔热忱,选择了自己喜欢的数控加工专业,但理想和现实往往存在很大差距。进入车间后,梁兵发现数控加工设备为国外进口,操作面板上全是英文,别说编程,就连最简单的操作按钮都看不懂,于是他暗下决心,缺什么就补什么,一定要啃下这块硬骨头。
如何啃下这块硬骨头?梁兵说,一是查阅大量工具书,把这些专业词汇集中到一个本上,然后每天工作中或者平时在家里都要去背,死记硬背。二是对于计算机方面的知识,那就是到书店买一些相关的书籍进行学习,后来又去上了大专,专门报的是计算机方面的专业,也进行了一个深入的学习。
凭借一颗勤钻研、肯奋斗的匠心,梁兵可以做到通过按压来感知零件的平面度,通过刀具在加工中的声响判断切削参数是否准确,根据机床振动就能够确认程序编制是否合适。在坦克、装甲车等重型兵器中,光电装置相当于兵器的眼睛,负责对作战环境信息进行读取,精密性要求极高,而在生产过程中,高误差率、报废率一直是行业的痛点。在一次薄壁零件加工时,为了解决振动问题,梁兵想到了填充法。“我们为了找到适合的填充材料,做了上百次的实验,橡皮泥、玻璃泥,感觉能减震的,或者是能对零件加工有帮助的,我们都试用过。当时,我们进行了4个多月的摸索,完成了对薄壁零件加工的难题。”梁兵说。
2015年,梁兵受邀参加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年阅兵式观礼。“当看到我们的坦克、装甲车辆组成的阅兵方队驶过长安街的时候,我内心涌现出一种深深的职业自豪感,因为这些先进的武器装备上面也有我参与打造的一些产品,非常自豪。”梁兵说。
一个人强不算强,团队强才是真的强。2011年12月,以梁兵名字命名的“梁兵技能大师工作室”在河南平原光电有限公司挂牌。梁兵说,由制造大国向制造强国迈进的路上,离不开一代又一代技能人才接力前行,做好人才培养和传承至关重要。“我们有一个产品,零件加工下来,效率太低,我们常规的这种高速钢的钻头基本上加工几个孔就坏掉了,所以严重制约了我们的生产。经过大家的努力,加工效率提高了三四倍,效率大幅提升,解决了当时一个卡脖子的难题。”梁兵说。
一路走来,梁兵获奖无数。在荣誉面前,他没有停下前进的脚步,他深知随着科技的突飞猛进,数控设备也在不断更新换代,唯有扎根车间一线,深耕技术革新,才能为制造强国和兵器事业发展发出光和热。
梁兵说:“党的十八大以来,我们的国防和军队现代化建设取得了历史性的成就,对于我们国防建设的工作者来说,这是一个莫大的鼓舞和鼓励,也深切感受到我们这一代兵工人所担负的职责和使命。因为只有国防强大了,我们国家才能更好地发展,才能实现我们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在今后的工作中,我将带领创新团队以更加饱满的工作热情、更加昂扬的斗志,去突破核心、关键技术和卡脖子难题,着力提升武器装备的科研能力,也为新时代强军事业贡献更大力量。”
扫码看视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