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详情
2022年10月11日
风风雨雨人生路,老两口不仅将所有心思都用在过日子上,还激励子孙更好地传承良好家风——
“毓秀苑”见证六十年的幸福生活
本报记者 朱颖江
2022年10月1日是新中国成立73周年,也是申昌林与许秀英两位老人结婚60周年的日子。
这天一大早,山阳区东方红街道东焦作社区东焦作新村158号的申昌林家就忙活开了,小院里传出的欢声笑语感染了整条胡同。街坊邻居无不羡慕地说:“这家人过得好,是老两口领得好。”
申昌林的小名叫大象,出生于1939年。老伴许秀英出生于1940年。1962年,申昌林和许秀英喜结连理,养育2男2女。如今的大象家已经是四代同堂,共18口人。其中,共产党员12人、博士研究生2人、硕士研究生2人、985本科生1人、大学教授2人、高级职称4人。
“领得好”这3个字说起来容易做起来可不那么简单。10月1日,记者来到东焦作新村158号,见证了大象家的幸福时刻。
申昌林和许秀英结婚60年,没有因琐事拌过嘴,他们所有的心思都用在过日子上。老两口都毕业于师范类学校,分别分配到两所学校任教。后因组织需要,申昌林服从安排,离开原学校先后到多个单位工作,还曾被抽调到省里参与编写文献资料。
申昌林年轻时工作忙,照顾家中老小的重担由许秀英一个人扛了起来。对此,许秀英从未有过抱怨,拼尽全力将工作和生活打理得井井有条。申昌林非常体谅妻子,只要在家,就会下厨给家人做饭,打扫卫生,让妻子休息。退休后,申昌林不再让老伴进厨房,一日三餐自己下厨。一次体检,许秀英营养状况不达标,申昌林就专门给妻子做了10多碗红烧肉,起名“秀英红烧肉”。如今,老两口都已是耄耋的年龄,每天早上一起散步锻炼身体,日子过得平淡又甜蜜。
申昌林说,和老伴结婚60年,从没有给老伴送过礼物,今年原计划举行一个浪漫的周年庆活动,买一枚戒指送给老伴。但考虑再三,他认为自己对妻子的感情任何礼物都无法表达,最终决定做一件更有意义的事情,在家里开辟了一个文化园地,激励子孙更好地传承“忠厚传家久、诗书继世长”家风。确定好主题,申昌林引用门匾“庆云毓秀”中的毓秀两个字,给文化园地起名为“毓秀苑”。
10月1日,在家人的见证下,申昌林拉着妻子的手,一起给“毓秀苑”揭牌。“毓秀苑”展示了从1962年至今,这个大家庭以及每一个小家庭的成长经历。
忠厚传家久,诗书继世长。申昌林非常重视家风传承,用了10年时间,通过考证、调研,制作完成了“申氏世系图”。
“父亲是我一生学习的榜样。”儿子申钢强说,“7岁时参加焦作市元旦长跑,跟不上队伍,父亲就骑着车跟在后面给我加油。坚持跑完全程后,父亲将一枚毛主席像章佩戴在我的胸前。那一刻,我非常自豪。”
“姥姥、姥爷做事最讲规矩,定下来的制度一坚持就是几十年。”张梦婕是孙辈中的老大,硕士研究生毕业,就职于河南理工大学。她说,两位老人为了激励孙辈好好学习,制定了奖学金制度。每次召开家庭会议,他们就会对学习有进步的孩子给予奖励。几个孩子从小就有使命感,在学习和工作中都特别优秀。
爱情不老,家风长存。父母言传身教,子女耳濡目染。一代又一代人用行动守护传承“忠厚传家久,诗书继世长”的家风,这个大家庭的日子过得越来越好。
上图 申昌林和许秀英夫妇。
本报记者 吉亚南 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