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详情
2022年09月02日
乐读《论语》
主讲人:李乐观
扫描二维码
收听《论语》精彩解读
【原文】
子曰:“回也,其心三月(1)不违仁,其余则日月至焉(2)而已矣。”
【译文】
孔子说:“颜回这个人,他的内心可以三个月不违背仁德,而其他人只能在一天之内做到仁而已。”
【评析】
本章是对仁德的评述,孔子认为颜回达到了仁的境界。
(1)三月,不必特定为三个月,这里指较长的时间。
(2)日月至焉,日出为至,从日出到月出,不过半天而已。这里指较短的时间。
对于颜回,孔子由衷地喜欢,从他身上仿佛看到自己年轻时的影子。天资聪慧“闻一知十”,好学深思“敏于事而慎于言”,立身行事“不迁怒、不贰过”。作为孔子最为倚重的弟子,颜回不仅对老师的仁爱思想有较为深入的理解,而且身体力行,不违仁。
仁是儒家思想的核心。《里仁·第四》篇里,孔子高度评价它说:“苟志于仁矣,无恶也。”假如立志修养仁德,内心就不会再有邪恶了。又说:“好仁者,无以尚之。”爱好仁德的人,没有比这更好的了。针对社会上道德败坏、民风凋敝的现实,孔子痛心不已,感叹道:“民之于仁也,甚于水火。”老百姓对仁德的需要,甚至超过了日常生活对水火的需求。这些都表明仁在孔子心目中的独特地位。但是若论某人能否达到仁的标准,孔子一向极为严苛。楚国的令尹子文,齐国大夫陈文子,弟子子路、冉有、公西华等,或功勋卓著,或德行高尚,或各有专长,但在孔子看来都没能达到仁的境界。只有一人例外,他就是颜回。众多弟子中唯有他做到了“其心三月不违仁”。由此可以看出仁德并非高不可攀,只要愿意去做,它就在我们每个人的内心;仁德也并非遥不可及,只要持之以恒,就一定能到达光辉的顶点。然而坚持并不是一件简单的事儿,修养仁德的过程注定会备尝艰辛。孔子补充说:“君子无终食之间违仁,造次必于是,颠沛必于是。”意思是一个真正的君子连吃顿饭的工夫都不会违背仁德。他在性命攸关的时刻一定遵循仁德,在颠沛流离的困境也一定遵循仁德。
(第116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