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详情
2022年09月02日
以赤子之心 绘家园之情
本报记者 李英俊 本报通讯员 贾黎明
①
②
③
④
付竑伟,字乙真,1967年出生于洛阳市新安县。上世纪90年代初,他随黄河小浪底移民至孟州。据他讲,受父辈影响,他从小特别喜欢绘画,看到什么就画什么。18岁那年,他不再满足于漫无目的地画,开始遍访名师专业习画。2005年后,他先后深造于中国国家画院、清华大学美术学院和中国人民大学画院,得到龙瑞、詹庚西、张立辰、邓林等大家的亲传。现在,付竑伟身上罩着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国家一级美术师、河南省美术家协会会员、首都书画院特聘画家等头衔。
今年5月底,孟州黄河大桥顺利通车,不仅实现了40万名孟州儿女的热切期盼,更是给这片富饶美丽的土地高质量发展带来无限动能。
居于黄河岸边的孟州知名画家付竑伟更是兴奋难耐,加班加点创作了一幅名为《春渡河阳》的作品,以此作为纪念。作品自下而上,首先映入眼帘的是韩园,这个存在千余年的标志性元素,被浓墨勾勒,显得端庄而典雅。再往上看,是接壤起伏的村落,虽是淡描烘托,但足以把老百姓的幸福祥和生活画面刻画得淋漓尽致。远处,雄伟壮观的黄河大桥被轻彩渲染,犹如一条巨龙飞架于黄河两岸。付竑伟用心至深,把自己对家乡那分深深的热爱,完全融入这幅作品的肌理之中。
几笔勾勒似云锦,点墨绘出心中情。提起付竑伟,孟州市书画圈子里的人无不敬仰三分,这不仅缘于他的绘画造诣高,更重要的是他渗透于每一幅作品中的赤子之心和家国情怀。
在近40年的专业绘画生涯中,付竑伟呕心沥血,创作了大量优秀作品。特别是近年来,随着画艺的不断精进,他的作品更是得到了业内人士的高度赞誉。“这是2013年参加‘大美西双版纳’全国中国画作品展时《美丽版纳》作品的获奖证书,这是2015年参加‘万年浦江’全国中国画山水作品展时《碧水祥云绵绵长》作品的获奖证书,这是2017年参加第三届‘朝圣敦煌’全国美术作品展时《赞歌》作品的获奖证书……”付竑伟翻阅着30多厘米厚的各类获奖证书说,他获得的最高奖项,是为庆祝新中国成立66周年而创作的一幅画,直接被全国中国画专家组收藏。
“古往今来,不朽美术经典最动人的魅力,就在于通过笔墨纸砚,把对生命的赞美、对美好人性的讴歌、对人生理想的抒发以及对祖国深深的眷恋无声地呈现给受众,让作品的每个细微之处,都散发着浓郁的家国情怀。”付竑伟不仅悟到了这一真谛,更是把它运用到笔端,让每一幅作品都充满故事、富有张力。
付竑伟的画作,涉猎山水鸟兽、风土人情,对画虎更是独有一套手法。虎乃百兽之王,有王者之气,历来受到很多画家的垂青,但画虎的集大成者少之又少。为了把老虎画好,付竑伟除了在脑子里的认知外,还专程跑到北京,守在动物园里认真观察、研究老虎的动作和习性。所以,他画的老虎,或走或卧,全都形象逼真、让人称奇。中国国家画院创作研究部主任邢少臣看到付竑伟画的虎,禁不住连连称赞:“自成一格,自立门户,他日必将声震八方。”“已得其形神矣!”这是中国国家画院理论研究部主任邓嘉德对付竑伟画的虎的评价。
多年来,付竑伟以浓浓的家国情怀和责任担当,用饱含深情的笔墨,或从党的百年奋斗史、重大历史事件、社会主义建设伟大成就中汲取素材,或以青山绿水、鸟语花香等传统山水和花鸟画的表现形式,反映伟大的党和人民在不同历史时期拼搏奋斗的精神面貌,从不同艺术角度抒写新时代人民群众的美好生活。“无论是在山水画方面还是在花鸟画方面,无论是在工笔画方面还是在写意画方面,他都取得了非常卓越的成绩。”在付竑伟举办的付氏祖孙三代书画作品展现场,中国书法家协会原副主席、河南省书法家协会原副主席宋华平说。
赤子之心,家国情怀,这既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最深厚的精神底色,也是中国当代美术最应传承的精神品质。“文艺事业是党和人民的重要事业,文艺战线是党和人民的重要战线。”恪守这一信念的付竑伟,一直在用心践行一名艺术工作者的追求。
墨色华丽、笔力雄健、题材丰富,付竑伟的作品倾注着他对伟大的党、伟大的祖国和家乡父老的深情厚谊,也承载着他对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美好祝愿。这些,也正是他始终秉承传承、传播、交流、发展的精神,以传世的标准严格要求自己的真实写照。
“新时代呼唤美术工作者用心感悟时代变革中的新气象,用真情去体察现实生活与民众的审美文化心理,用敬慕之心去传承深厚博大的优秀民族艺术传统,最终将个人的审美理想、艺术追求融入构筑中国梦的伟大实践中,创作出融人民性、时代性、创新性为一体的不辜负时代的作品。也只有这样的时代抒写,才能使美术工作者自我的艺术理想与艺术价值得到最充分实现。”付竑伟在作画之余,还格外关注国家的方针政策,讲起话来头头是道。
“作为一名文艺工作者,为家乡的发展感到高兴,在今后的创作道路上我会更加用心,争取把更好的作品呈现给大家,为文化艺术大发展、大繁荣贡献自己的微薄之力。”付竑伟说。
图① 付竑伟作品《春渡河阳》(局部)。
图② 付竑伟作品《盛荣》(局部)。
图③ 付竑伟作品《家山有约》(局部)。
图④ 付竑伟在创作。
本报通讯员 贾黎明 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