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报平台

这已经是最后一期了哦!

我知道了

内容详情
2022年08月25日

打蓝靛

本报老年记者 赵恩宏

前几天整理衣物时,发现箱底有一条蓝色带穗粗布手巾,那是母亲织成的,质朴的蓝色如母亲温暖的目光,勾起我对儿时打蓝靛的回忆。

以前,布料染色没有化工颜料,都是农家用土方法制作的。上世纪50年代,黑色和蓝色是当时人们衣服的主色调,许多村庄都有染坊,其中蓝色染料就是农民用靛池打制而成,俗称“打蓝靛”。

我父亲弟兄4人,分家时,父亲得到了一个砖砌的靛池。父亲是个有心人,除行医治病外,还有识别靛蓝成色的本事,乡亲们尊称为“看池先生”。在父亲的影响下,我也成了一个合格的蓝靛搅拌倌。父亲用蓼蓝枝叶的浸出液,按一定比例加入石灰乳,搅拌后产生化学反应,颜色由绿变蓝,就制成了蓝色染料,再卖给染坊。蓼蓝在当地俗称“怀蓝”,算是一种经济作物。父亲将蓼蓝连梗带叶割下放到沤池中,用耙盘、木框加石头等重物压实,然后向池内注满井水,使枝叶全部没入水中,经过两三天的发酵、沤制,池内的清水就渐渐变成草绿色稍带黏性的液体,这就是打制蓝靛的原料。父亲将沤池中的枝叶全部捞出,再将浓绿色的汁液放到搅拌池中,加入事先溏好的石灰浆充分搅拌,那些绿色的汁液慢慢变蓝,整个过程需要一晌时间,泡沤过的蓼蓝枝叶则是上等农家好肥料。

打蓝靛是一个孕育奇迹的过程。看池先生悉心把握勾兑的浓度和发酵的时间,搅拌倌以农用十齿耙为工具充分搅拌,还不能让池内液体溢出池外。那带有节奏的击水声,堪称一曲劳动的交响乐!搏打绿水成蓝靛,晕染土布呈深蓝。那个年代,谁家打蓝靛请先生看池都会给一定酬劳。父亲是老中医,乐善好施,乡亲们来俺家池上打靛,父亲总是忙前忙后,不取分文。当看到一块块粗布被染成蓝色,逢年过节被制成一件件新衣穿到身上时,父亲和穿新衣的人一样,心里乐开了花。母亲是小脚,每逢收麦打场,耕地收秋,乡邻都主动来给我家帮忙,这就是人们常说的“与人方便,与己方便”。

如今,打蓝靛早已淡出人们的视线,人们身上的衣着也早已万紫千红,色彩斑斓。而那泛着绿波的蓝靛池,双手持耙搅拌蓝靛的温馨画面却深深印在我的脑海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