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报平台

这已经是最后一期了哦!

我知道了

内容详情
2022年08月22日

处暑到来说暑泻

本报记者 孙阎河

不知不觉间,已经到了夏秋交替的时节,近来,身边不少人出现了拉肚子的现象,按照中医的说法,这种在夏秋之间长夏暑湿之令出现的泄泻,称为暑泻。日前,记者专门走访了市中医院肝胆脾胃科副主任赵秋升,请他谈谈如何防治暑泻。赵秋升介绍,明代《症因脉治》曾说:“时值复秋之令,忽然腹痛,烦闷口渴,板齿干焦,暴泻粪水,肠鸣飧泄,痛泻交作,此暑热之症也。”所以,暑泻的病因多是外感暑气兼感湿邪或暑月贪凉受寒所致。

赵秋升解释,《症因脉治》中还提到:“中暑泻之因,火令当权,天之热气下降,地之湿气上升,暑湿之气,充塞宇内,人感热淫之邪,伤于肠胃,暑泻作矣。”所以,中医认为,夏至之后,尤其是处暑前后,凡致病具有大热、升散、兼湿特性的外邪都为暑邪。因为暑邪属阳,五行属火,根据五行生克关系,火能克金。五脏六腑中肺和大肠属金,而肺又是全身水液的主要通路。金受火克,不仅大肠自身功能容易紊乱,还会导致全身水液代谢失调,水液不走膀胱反渗入大肠而致水泻。另外,暑邪易协同湿邪为患,湿邪容易影响脾胃的运化功能,从而加重泄泻的症状。特别是今年夏秋之交雨水偏多,湿热偏盛,发生暑泻的机率就会较大。如果再加上饮食不节,食积内停,形成湿热,更容易发生暑泻。

赵秋升表示,暑泻分为两大类,一是外感中暑泻,主要症状为突然腹痛、泻下如水、粪色黄褐、小便黄赤、苔黄腻、脉濡数等。这一类患者多为盛暑炎热挟湿,暴伤肠胃,运化失常所致。治疗上多用清暑利湿、理气升清化浊的方法,常用的药方是桂苓甘露饮,可加黄连、黄芩清化湿热。如果兼有食滞,可加神曲、山楂之类。如果兼有表征,适合用黄连香薷饮合六一散,以祛暑解表、清热除湿。如果暑热较轻,湿邪偏重,可用平胃六一散。二是冷湿泄泻,主要症状为腹痛隐作、泻下清稀、口渴不欲饮、肢体困乏、周身酸楚、苔白、脉沉迟等。这一类患者多为夏令当风贪凉、恣食生冷、饮食不洁,导致寒湿内侵,伤及肠胃,健运失职,水湿合污而下。治疗上多用温化寒湿、解表和中的方法,常用的药方有大顺散合藿香正气散。如果是因过食生冷瓜果等引起者,可用平胃散加丁香、肉桂。

赵秋升提醒,随着人们生活环境和习惯的改变,暑泻还会呈现另外一种类型,其症虽泄泻而利下清稀,虽口干却喜温饮,虽怕热汗多却不耐受空调。这主要是现在的人们多喜食生冷瓜果、多喜饮冰镇饮料,又终日待在空调房间以及晚上熬夜不休、兴奋作乐,使人体的中下阳气更为虚损,从而出现脾胃不合、寒热错杂。这可用半夏泄心汤加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