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报平台

这已经是最后一期了哦!

我知道了

内容详情
2022年08月12日

我的朋友叫郭然

□郑乃谦

7月下旬,短视频《回村三天,二舅治好了我的精神内耗》火爆全网。随之而来的是全网议二舅,就连“学习强国”的河南学习平台也关注此事。

作为残疾人,二舅的故事引起了我强烈的共鸣之后,不禁想起了挚友郭然:残躯、腋杖与大地构成的等腰三角形,支撑着他的人生,支撑着他的信念。二舅来了,来得轰轰烈烈。郭然却已于半年前故去,饱尝人间冷暖艰辛后悄悄地故去。我翻出来9年前的文字,是为追思。

●命运多舛 渴望幸福

2013年冬至临近,天寒地冻,北风刺骨。20时,一阵电话铃声响起,传来了郭然浑厚的声音:“到获嘉了。我和小桂在车上盖三条被子,很暖和,放心吧!”

已经55岁的郭然,宽大黝黑的面庞,浓眉大眼,炯炯有神。线条分明的脸膛,显示出他刚毅的性格。

郭然的命很苦,苦得如同苦胆泡黄连。他出生在1958年,有两个姐姐。1岁多时得了小儿麻痹症,父母费尽周折也未能治愈。严重的后遗症,导致他离开腋杖无法独立行走。

1980年秋天,年逾古稀的父亲上树摘柿子时坠落身亡。老人家是替残疾的儿子干活才意外殒命的,这件事令郭然一辈子自责,一辈子愧疚。送走父亲,家里只剩下他和母亲相依为命。而母亲双目失明,还患有心脏病,长年卧病在床。孤儿寡母,白天想,梦里盼,渴望有位姑娘走进这个家庭。父亲去世9年后,母亲也带着无限遗憾离开人世。昏暗的屋内,与郭然为伴的除了锅碗瓢盆旧家具外,就是灶君像。面对空荡荡的屋子,他心里也是空荡荡的。过了而立之年,成家立业这些事情八字没一撇,此情此景,他欲哭无泪,万念俱灰。好在他学会了两门手艺——修鞋和炸油条,一人吃饱,全家不饥,生存不是难题。他先后在山门河口、洼村煤矿设摊点,炸的油条又酥又香,很受欢迎。

在村里炸油条时,郭然收留了一位患病的流浪女。这位流浪女的名字叫小桂,后来成了他的媳妇。次年小桂生了一个儿子,这时他已经33岁,总算有了家室、有了儿子,梦想成真,所以干劲更大了。他一边做生意,一边为小桂治病,最终把小桂从死亡边缘拉了回来。4年后,小桂又生了一个儿子。他多了一个儿子,同时也多了一分责任。

摆摊修鞋别人付钱时,郭然的口头禅总是“算啦,算啦”。对方执意要给时,他总是收得很少,孤寡残疾者干脆分文不取。在极个别人眼里,修鞋是个不起眼的活儿,所以看不起他。他改行后,人们感到修鞋不方便,这些人似乎才体会到他存在的价值。

郭然不仅会修鞋、炸油条,还是一个心灵手巧的人。两个孩子入了学,修鞋的收入不够维持生活,他就停用手摇三轮车,买了一部旧的燃油三轮车,在后边装上电动砂轮,用来磨刀、磨剪子。为了改装三轮车,他买来旧钢材,自己下料,自己电焊,像一个好钳工。有了机动三轮车,延伸了他的活动半径,也算是极大地提高了生产力水平。车斗里边除了行李外,还带有液化气、煤气灶等。铁皮做顶,四周用喷绘广告布围起,俨然一辆多功能大篷车。如此简陋的大篷车只能遮风雨,难以挡严寒,但有了它便能够云游四方。他别出心裁地在篷布上做了广告,大意是两人来自太行深山,为求自立,出门谋生,请大家有活的捧活场,没活的捧人场。

●满怀希望 追求梦想

人不能像走兽那样活着,应该追求知识和美德,郭然心中牢记诗人但丁的名言。如此奔波忙碌,并不仅仅是为了生存,他有自己的爱好,挺高雅的爱好,那就是文学。单从名字就可以知道他崇拜哪位作家。

高中毕业后,他写过一部长篇小说,名为《杏花中雨》,长达10万字。没钱买稿纸,他就用收据本。每逢晚上去他家,他就为我念其中的精彩段落,并征求我的意见。这部大作未能付梓,后来手稿失散了许多。

尝试小说后,郭然又喜欢上写诗。在日杂仓库般的屋内,有一块大黑板,他经常与挚友训超在黑板上写下诗句,互相交流。

郭然认为自己的得意之作是《蜗牛》:

你总是缓缓地爬行,

那是你天生的秉性。

你从不迂回任何坎坷,

留下的是闪光的辙印。

郭然本来收入微薄,又要养活多病的妻子,还要供养两个学生,日子过得捉襟见肘,十分拮据。1997年时,他曾连续40天没见白面,吃的是玉米粥和自家院子里种的菜。后来政府的低保款,简直成了保命钱。他愿意接受别人帮助,可从不接受可怜与施舍。他干活不贪钱,还钱不拖拉。

虽然生活在社会的边缘,不修边幅,甚至有几分邋遢,但他心灵是纯洁的,挣的是血汗钱,是干净钱。修鞋、磨刀又磨剪子,他像太行山上的小草一样普通,而其自强自立的品格像崖柏一样宝贵。

●挑战命运 自立自强

这年初冬,郭然一直带着疾病缠身的小桂,在新乡周围磨刀剪,原因是这一带老乡厚道,不欺生人。几天前回来了,约我晚上到他家去交谈。所谓的家,只是一座孤零零的房子,没有院墙,更没有大门。四个窗子,快30年了还没有安装上窗扇,只好用旧塑料布挡风雨。进入室内,如同穿越回到了上世纪60年代。

夜间,郭然在院子中燃起火来,我俩守着火堆促膝交谈。他比我大4岁,我俩的交往是从1979年秋后开始的。就像石头下的小草,迟早要沐浴到阳光;就像一只暂时受伤的雄鹰,迟早要重返蓝天,这是他给我最初的印象。想学照相、搞摄影,他22岁那年瞒着母亲借了229元,买了一部珠江牌135相机。别小看这200多元,对他来说是一笔巨款,因为当时一个农村壮劳力,全年挣的工分不过价值300多元。由于多种原因限制,他学摄影的想法落了空。30年前,我自学摄影时,他慷慨地拿出自己的相机让我当教具。

作为知心朋友,多年来我们之间坦诚布公,既肯定对方的优点,也提出对方的不足和需要改进之处,有时还因为对某种事物的看法不同而争论。这几年,他驾驶着三轮车周游各地,扩大了社会接触面,丰富了阅历,为其今后的文学创作积累了丰富的素材,这也是一大收获。火光映照着他黝黑的脸庞,其眼神中并没有流露出悲观与忧愁,不时发出爽朗的笑声。他说现实好像烤火一样,有明亮温暖的一面,也有阴暗寒冷的一面。问他最喜欢哪首描写冬天景色的诗,答曰:最喜欢高骈的《对雪》。说着说着,他仰望夜空,朗诵起来:

六出飞花入户时,

坐看青竹变琼枝。

如今好上高楼望,

盖尽人间恶路岐。

与其说是朗诵,不如说是呐喊。郭然自己肢体有缺陷,妻子则是双重残疾,需要长年服药,还无法正常行走。他不忍心两个孩子辍学,因而处境十分艰难。残疾与贫困对精神的重重折磨,对常人来说实在难以想象,更难以承受。面对严酷的现实,面对人生的挑战,他毫不退让,毫不逃避。残疾的身躯和那根形影不离的腋杖与大地构成一个等腰三角形,支撑他勇敢地挑起了这副重担。

“有情义,有担当,无依无傍我自强”,电视连续剧《大宅门》主题歌,也是对郭然人生经历的最好总结与诠释。不畏条件艰苦,高扬着理想的风帆,徜徉在文学的海洋。他是生活的强人,也是精神的强者。

郭然,好一个铮铮铁骨的男子汉。

数九寒天将至,春节的脚步声愈来愈近。鸟儿归巢,游子返乡,郭然仍要去异乡闯荡,说只要不下大雪,就要坚持,多挣点钱,能还些债,也好过春节。我听了不禁心里阵阵酸楚。凝视着墙上那幅硕大的“福”字挂历,他深沉地说:“50多年来虽然饱受歧视,但许多好心人的恩惠时常温暖着我的心,鼓励我拼搏向前。”正可谓社会蕴含正能量,人间处处有大爱。

隆冬的深夜,寒风仍在不停地怒号。郭然像一颗蒲公英的种子,开始了新一轮的漂泊谋生之旅。我牵挂寒夜中的朋友,久久无法入眠,接通电话后,知道他已安全抵达目的地。无法送去温暖,只能心中默默祈祷。

仁兄郭然,祝你好运!一路平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