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详情
2022年08月12日
在诗歌中体验诗人的悲悯情怀
——读《九叶草》有感
□廉彩红
《九叶草》是我市著名诗人郜希贤的诗集。本诗集题材广泛,语言朴实深沉,有思乡的惆怅与怀念,有对亲人的追思与伤感,有人生的苦难与纠结……表达了作者对故乡、国家、生活、自然的爱。
诗是从生活的本源而来,是一种主观体验和创造,因而情感是真切的、实在的。诗歌《娘的遗嘱》里,诗人用第一人称娓娓道来:“后园那两棵桐树,你爹用一棵也就用了。剩下的一棵,我不用,让它多长两年,以后会有用……”诗里没有响亮的音节,没有煽情的悲声,没有曲折的情绪转变,却有着经得起审视和耐读的情感,简朴的语言直抵事物的本质。诗人对语言的使用非常节制,大概越是沉痛的感情越要加以克制,不能言说的痛让读者去体会、去感悟。读这样的诗,不自觉就把语调放缓、放慢了,语气轻柔了、低沉了。诗里每个词、每个字都在触碰心底最柔软的地方,无可言说的疼痛,弥漫开来。
诗歌的语言可含蓄,可直白,这是由写作主题决定的。《无人收割的谷子》:“一片无人收割的谷子,在田野静静地守望。藏着一肚很深很深的心事。站成一群羞羞答答的村姑……时有嬉闹的麻雀结队飞来,折腾掉的谷粒,颗颗都是土地的眼泪。”诗人出身于农村,骨子里流淌着农民的血液,对土地执着的热爱早已扎根到基因里。诗歌开头简短平淡的句子“一片无人收割的谷子”告诉我们,目光所及,是一种被人遗忘的成熟,被人忽略的庄稼,多么让人心疼。但它还未深入骨髓,触动心灵。作者很快笔锋一荡,“垂下的头颅很累也很苦”,这是说谷穗吗?这不是在悲悯农民的艰辛吗?诗人再次升华主题“颗颗是土地的眼泪”,相信读到此处,我们每个人内心深处都会汪洋一片,继而陷入反思。
有悲悯情怀的诗人才是真诗人。《九叶集》中,诗人的悲悯涉及一切生灵,常常和蜗牛、鸟、牛、蝈蝈对话。他观察入微,用平等的心态对待自然界中的微小生命,用诗歌记述一件事物的成长始末,毫不隐瞒自己的思想、情感。当诗人有一种强烈的表达欲望时,文字自然流注于笔尖,用诗歌特有的张力和吸引力,为我们写下生命的意义和真谛。它传达出来的是诗人对生活的态度,对社会的认知,对生命的理解,是社会、自然、自我相融为一体的文学呈现。
家国情怀,是一个人对国家和人民所表现出来的深情大爱。5000年的文明,所传递给我们的也正是这“家国情怀“四个字。史书万卷,字里行间都是“家国”二字。《大学》有云:“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这是对国家富强、人民幸福所展现出来的理想追求。诗集第六辑《游子吟》、第七辑《芳草园》中,作者以富有感染力的笔触,记录走南闯北的博闻广识,描绘祖国的大好河山,讴歌古代先贤和老一辈革命家,并以浓墨书写了朴素深沉的家国情怀,充满了对人生与世界的挚爱。其笔触充满力量,作品情感充沛,技巧富于创新,富有强烈的艺术感染力,这样的诗歌有一种天然的引领作用,引领读者从心底激发出对国家的高度认同感、归属感、责任感和使命感。文学作品要有鼓舞人心的东西,更要有博大的心胸,更铿锵的声音,更远大的希望。他唱一首不老的颂歌给中华大地,每一段文字、每一行诗句都是一种岁月的遗存,铭刻着历史的脚印,作为现实的参照物在未来发光发热。诗人通过文字的抒写和情绪的宣泄,达到心灵上的升华、情感上的提炼,在跳跃激荡的文字中实现思想性与艺术性的完美统一,焕发出感动的力量。
黄河是我们的母亲河,写黄河的文字不计其数。作者行走在黄河边,不写“大漠孤烟直,黄河落日圆”,不写黄河的厚重和苍凉,不写黄河的骄傲和强悍,不写黄河古道,不写战火硝烟,却把目光投到村庄、方言、老太太的手镯、清凉的月。诗人从低处着笔,从小处入手,情绪隐忍。他被黄河的风吹动,于心弦上奏响的是寂寞,是疼痛。
通篇读下来,诗集里隐形的、显性的疼痛占比很重,大概,正是这深具悲悯情怀的诗人诗歌中所应呈现的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