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报平台

这已经是最后一期了哦!

我知道了

内容详情
2022年08月12日

柳东升守和记

□李秋燕

作为柳下惠的后裔,这几年来,柳东升一直在为守护和圣祠奔波忙碌着。暮春时节,柳东升请十几位本土作家到和圣祠采风,并围绕“和”文化进行座谈。作为其好友,我欣然前往。

采风的头天晚上,柳东升通过微信告知我采风的具体时间和位置。他说,和圣祠紧临南水北调城区段南岸,离我家不远,下楼右拐骑车五六分钟就能到达。

隔窗东望,远处的南水北调跨河桥在夜间隐约展现着轮廓。十分了解焦作地形的爱人走过来说,和圣祠就在南水北调跨河桥附近,那里如今正在修建仿古建筑群。

和圣祠虽近在咫尺,我却一次未曾去过。

临睡前,我把柳东升多年前的文章《沧海明月和圣祠》翻出来学习,作品语言精练,堪称讲解和圣祠的教科书。柳东升把和圣祠的建筑布局讲得头头是道,让人身临其境;把和圣柳下惠的生平事迹介绍得一清二楚,让人心生敬仰。他在文末这样写道:“和圣祠啊,你是焦作之和圣祠,更是天下之和圣祠。你不独是天下柳氏子弟的精神家园,亦是天下人对和谐、和平、诚信等美好事物向往的精神寓所。”由此可见,柳东升对和圣祠的无限深情。

从文中得知,和圣祠宽24米、长110米,占地2640平方米,始建于明正德末年、嘉靖初年,是为纪念春秋时期四大圣人之一柳下惠而建的祭祀宗祠,是目前国内唯一纪念柳下惠的宗祠。内有面积阔大的祭祀场、魁伟的柳下惠塑像、柳氏名家柳公权和柳宗元及先祖的灵位,还展示有祖训家规的精美木刻。

柳下惠是春秋时期鲁国人,姬姓,展氏,名获,字禽、一字季,出生于公元前720年,卒于公元前621年,是中国古代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作为遵守中国传统道德的典范,其“坐怀不乱”的故事被世人广为传颂。因其食邑于柳下,谥号为惠,故而后世称其柳下惠。柳下惠曾任鲁国大夫,主张以礼治邦、以信修身、执法以平、治国以德。史书记载,发生在柳下惠身上的有岑鼎立信(诚信的起源)、授词去敌(和平外交的始祖)、以和为贵、海鸟爰居、三黜不去、伐国怀忧等经典事例,凸显了其“和”之思想,孔子称其为“被遗落的贤人”,孟子尊其为“和圣”。

通过孔子、孟子两位贤哲的千古评定,柳下惠的思想内涵,可谓华夏“和”文明的起源和旗帜。由此而看,和圣祠作为精神具象存在是有非凡意义的。不管从历史建筑价值,还是宣扬柳下惠的思想内涵,保护和圣祠都是势在必行的,我体会到了柳东升的初衷。

采风当天,风和日丽,我怀揣憧憬来到和圣祠。然而,眼前颓败的景象,令人大跌眼镜,脑海中“高门大户、庭院深深、青砖蓝瓦、古朴典雅”的和圣祠已不复存在,只有一个破旧门楼耸立在土堆中,如同衣衫褴褛的老妪。默默仰望门楼,灰砖蓝瓦,屋檐上富有弹性的美学建筑曲线,难掩繁华落尽的孤寂苍凉,一缕霞光映在望板上“和圣祠”苍劲的字体上,假想当初的建造者穿越这片亮光,见此破败景象,会心生怎样的悲夫之词。

柳东升背对门楼,面向一行作家,神情投入地讲解着和圣祠破败的缘由。早年间,由于对文物知识淡漠,对和圣祠保护不够,几家村民私拆了和圣祠的几座房子,破坏了建筑的整体结构,留下部分残垣。后因南水北调城区段绿化带建设需要,遗留下的残垣也被拆除,现在只留下标志性的门楼。和圣祠是市级文物保护单位,是“和”文化的象征,保留下来的门楼是可视的“和”文化符号,有着文化传承意义。拆下的砖瓦、木料,如今都完好无损地保留着,在合适的时候,山阳大地会复制起一座完好的和圣祠。

听了柳东升的解说,我作了一个深呼吸,不在为眼前暂时的破败忧伤,心头荡漾起一种感动。

目光游移到门楼周围,其背后是南水北调河,碧波荡漾,缓缓流淌,润泽四方,高出地平面的堤坝伸展到目力达不到的远方,无论从哪个角度看,这条河都是这个城市中靓丽的风景。门楼的左右和前面,是在建的清一色蓝砖仿古建筑,灰白色的砖缝在蓝墙上勾勒出层层错落的线条,整个建筑群在日光下充满古意,透射出奔赴繁华的力量。目光跌落到门楼墙根处起伏的土堆上,几株野草摇曳着微小的黄花。当下城市建设,正在以文塑旅、以旅彰文,区域生态文旅和高质量发展有序推进,和圣祠必定是焦作文旅线上熠熠生辉的一站。

座谈会上,柳东升特邀《柳下惠传说》市级传承人、焦作市和圣文化研究会会长柳恭刚老人,为我们一行深入讲解了“和”文化的起源及“和”文化在华夏文明传播中的深远影响与重要作用。

柳恭刚老人是柳下惠的后裔,他饱含深情地从柳下惠秉承周礼,始终坚持“以和为贵”的理念,为鲁国的和平作出卓越的贡献,讲到流传至今的“将相和”“六尺巷”的故事,再讲到充分彰显中国“以和为贵”“和合”思想的优秀传统文化价值。“和”文化是中华民族的重要精神基因,融合在华夏儿女的血脉之中,亲仁善邻、讲信修睦、四海之内皆兄弟,追求人际相处乃至国际关系的和合、和睦、和谐。2008年,北京奥运会开幕式上展现的大幅“和”字,曾让海内外观众印象深刻;故宫三大殿太和殿、中和殿、保和殿,都是中国人血脉深处追求“和”哲学的体现。

追根溯源,重新把目光聚焦在和圣祠的门楼,我内心的格局忽然打开了,明白柳东升内心的独白有提拉千钧的分量:和圣祠,不独是天下柳氏子弟的精神家园,亦是天下人对和谐、和平、诚信等美好事物向往的精神寓所。

守“和”之心不可无,守护好和圣祠,更要守护好“和”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