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详情
2022年08月12日
“非遗”传人刘书堂、刘全水:
携手发扬光大山阳古乐器
本报记者 赵改玲
①
②
阮、山阳篴(音意同笛),这名字听起来是那么古意盎然,这两种乐器据说都产生于古老的山阳大地。都说无巧不成书,阮和山阳篴制作技艺代表性传承人,分别是刘书堂、刘全水,都与山阳城有着不解之缘。
他们是失散多年的叔侄,如今,两个人携手发扬光大山阳古乐器。
阮制作的行家里手
8月10日下午,记者来到刘书堂的阮制作工作室,他和阮结缘的故事,向记者娓娓道来。
今年51岁的刘书堂,老家是武陟县谢旗营镇程封村,祖上几代人都是文人,有热爱传统文化、民族文化的根子和氛围。
从小,村里逢年过节都有文艺演出,称为行水。所谓行水,刘书堂向记者解释就是流动的演出。
刘书堂被眼花缭乱的演出深深吸引,会忘记吃饭、玩耍。
一颗热爱艺术的种子就这样被熏陶出来了。
长大后,刘书堂远赴开封兰考,投奔做乐器生产企业的亲戚,并接触到阮的制作技艺。
据报道,1993年,刘书堂在代士永先生的指导下,开始学习阮制作技艺,1997年开始在张子锐先生的指导下复古仿制唐大阮、唐五弦梅花阮。通过查阅中国乐器图鉴、敦煌壁画等相关资料,他三移图纸,历时一年,仿制成功,音色浑厚动听。后又在华南师范学院教授宁勇的指导下,他制作宁氏中阮。他与宁勇老师共同探讨阮面板木材的选用、琴码材料的选用和共鸣箱大小对声音的影响等有关阮音色改进的问题。
刘书堂善辨木材,通过看木材的纹理、击木材的疏松、听木材敲击后的振动和共鸣后,分析木材适合做哪种琴,且做工精细,擅做高档阮;对音板的处理方法独特,用内挖外刮的方法,使其自然拱起,增加面板的弹性和振动传导的速度,面板薄厚的分布更能确定一把琴音色的好坏。
2011年,阮制作技艺入选第三批河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2012年,刘书堂被认定为第三批河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
据刘书堂介绍,阮是纯正的中国古老弹拨乐器,至今已有2000多年的历史,最初曾有“批把”“琵琶”之称,汉武帝时称“秦琵琶”或“直项琵琶”,唐时将“直项琵琶”更名“阮咸”后,在社会文化娱乐中再度盛行。因为与西晋时期“竹林七贤”之一的阮咸有着直接关系,宋代称之为“阮”,也是历史上唯一以人姓命名的乐器。
在刘书堂的工作室,记者看到无数大小的阮,样式都很有国潮范儿。他告诉记者,他制作的阮有一个共同的名字——梦回大唐系列阮。
刘书堂边指着阮边给记者科普道,阮由琴头、琴颈、琴身、弦轴、山口、缚弦和琴弦等部分组成。制作阮,所用材料大致和琵琶相同。琴颈、琴身、框板用花梨木、红木等,面板、背板用桐木,指板、弦轴用红木。琴身的圆度应准确,面背板平整光滑,琴颈和琴身在一个平面上,各部胶结严密牢固,音品间距准确,表面涂漆匀净、木纹清透。
刘书堂说,目前阮发展为小阮、中阮、大阮及低音阮,贵则上万元一把,便宜的1000多元一把。
刘书堂不仅会制作阮,还会弹奏阮。一首《牧羊曲》,音色纯美、柔和,非常好听。
他把制作篴看得比吃饭重要
无独有偶,今年45岁的刘全水,同样痴迷古乐器制作。
刘全水是马村区人民医院急诊科的司机,业余爱好是研究、制作他从小就痴迷的古乐器——箫。
刘全水告诉记者,小时候,他经常看到祖父用竹竿做管状的乐器箫,并吹出了动听的乐曲。他感到非常新奇,就跟着忙前忙后,耳濡目染,也学会了做箫。
刘全水的家在墙南村,墙南村的山阳城遗址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历史上,这里竹林密布,自古就有不少人喜欢吹笛、吹箫。
刘全水喜爱家乡的历史和文化,更喜爱乐器。参加工作后,他把业余时间几乎全放在了箫和埙的研制上,成功制作了一些极具山阳文化特色的埙和箫。随着对山阳文化和民族乐器的深入研究,他发现箫在唐代以前都被称为“笛”或“篴”。向秀在山阳城内嵇康故居门前写下《思旧赋》后,山阳笛被历代文人写入诗词歌赋,刘全水明白了祖父教给他做的箫就是山阳笛、山阳篴。
刘全水告诉记者,篴的制作非常复杂,需要20多道工序,做一根篴,前后需要两年多的时间。
选竹,要选生长5年以上的老竹。挖竹要在冬季,因为这个时候的竹子停止了生长,竹质硬,密度大。
挖竹费工时,要从根部挖,挖的时候要小心,以免碰伤,影响美观。
挖下来的竹子,要放在阴凉干燥通风的地方,自然阴干,这个过程要两年以上。干透的竹子,才能保证音质,不容易开裂。
烤竹。烤竹可以使竹子变软,便于撬直。这个步骤很难掌握,把握不好会把竹子烤糊,变脆,开裂,甚至直接就爆裂了。
通节。竹子烤直以后,要将竹节打通。两端通透,称为“天地管”,开好后,再根据比例确定各个音孔的位置。
调音是一个精细活,决定了篴声是否音质饱满、厚重优美。最后,篴子做好后,还要对篴身进行一下美化,可以刻上诗词、绘画、上虫漆、扎线等。
2019年,刘全水为“走进山阳”采风的焦作本土作家讲解山阳历史文化,并演奏山阳篴、埙;成立了山阳篴埙社,宣传非遗文化;走进校园,宣传非遗项目山阳篴制作技艺。
今年春节期间,刘全水用山阳篴演奏的《历史的天空》,惊艳了很多人。
2021年,刘全水被确定为市级山阳篴制作技艺非遗项目代表性传承人。
叔侄携手弘扬山阳古乐器
同样爱好古乐器,会做古乐器,都是非遗代表性传承人,还都姓刘。可过去一个在兰考,一个在焦作墙南,两个人原来并不相识。
前几年,一次祭祖活动中,两个人无意间闲聊,对古乐器相同的爱好使他们越聊越投入,才发现对方竟是自己失散多年的亲人。
原来,刘书堂和刘全水一样,祖上也是墙南村人,两个人的祖父私交非常好。刘书堂的爷爷曾在刘全水家住过很长一段时间。
从家谱得知,刘书堂和刘全水同宗同族,是亲戚,两个人拉近了关系,从此以叔侄相称。
为了弘扬“竹林七贤”文化,让产自山阳大地的古乐器焕发新的生机,刘书堂放弃在兰考的工作,回到焦作,与刘全水相约,共同弘扬山阳古乐器。
刘全水说,焦作古称山阳,历史厚重,文化精深,阮、山阳篴,无疑为山阳文化增添了浓重多彩的一笔,必将助力山阳文化焕发昂扬生机,成为中华民族优秀文化中一颗璀璨的新星。他们叔侄将携手,共同努力,发扬光大山阳古乐器。
图① 刘书堂在演奏阮。
图② 刘全水在吹奏山阳篴。
本报记者 王梦梦 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