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详情
2022年08月12日
市生态环境局
“赢”在蓝天碧水间
本报特别报道组
扫码看视频
山岚清透,碧水悠悠。因煤而生、因煤而兴的焦作正在让“绿色+”成为生态文明建设的最美底色。
2021年综合指数同比改善率居全国第14位,颗粒物浓度连续6年持续改善!
焦作市生态环境局以铁杵磨针之功,坚持污染防治攻坚和绿色低碳发展两手抓、两促进,不仅圆满完成省定各项污染防治攻坚目标任务,而且作为2021年度生态环境领域真抓实干成效明显地方典型,受到生态环境部通报表扬,全省唯一。
①
“精准治污、科学治污、依法治污是打赢大气污染防治攻坚战的重要‘法宝’。为了精准打击环境违法行为,你们看,激光雷达、无人机、走航车……高科技装备已成为焦作市生态环境局执法人员的标配!”8月5日上午,“喜迎二十大奋进新征程”大型主题采访第六站走进生态环境局,实地学习生态文明思想,了解精准治污、科学治污、依法治污背景下大气污染防治攻坚取得的成效、焦作市在污染防治攻坚战中遇到的难点堵点。
本报青年记者通过现场感受、聆听讲座深感焦作市大气污染防治攻坚的不易,铁杵磨针的艰难,焦作的蓝天白云绿水青山不是一日之功。
看!科技助力生态环境执法
在市生态环境局监测监察大楼前,一辆汽车尾气监测车和一辆空气质量走航车格外醒目。
“汽车尾气监测车0.7秒可以测得道路汽车尾气瞬间数据;空气质量走航车可以对我市空气质量进行‘白天+夜间’连续移动监测,精准溯源市区可能存在的不明废气异味。”工作人员一边向记者介绍,一边解释精密仪器的用途。截至目前,走航车已走航监测1万余公里,出具走航报告227份,共发现数据异常点位83处,涉及7个行业31家企业。
展示在一楼大厅的各种型号的无人机、红外探测器、精准定位器等更是令人啧啧称赞。行政执法人员“武装到牙齿”的装备可以实现近郊或远距离无人“空天测一体化”精准监测,可以实现立体溯源、提前预警、人机结合、实地检查、精准管控、靶向治理的有效执法机制,可以有效解决影响空气质量的突出问题,确保环境质量持续向好。
听!生态文明宣讲展现焦作之变
与以往“喜迎二十大 豫讲豫出彩”生态文明小分队走出去宣讲不同的是,这次在“家”里为青年记者上了一堂生动的生态文明宣讲课,详细解读了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在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科学指引下焦作治污攻坚的生动实践和突出成效,强烈的数字对比,立体化展现了焦作生态环境保护成果。
从数字看变化。
“十四五”期间,全市设置6个国省控考核断面,2021年与2015年相比,Ⅰ~Ⅲ类水体比例由0提升至33%,劣五类水体全面消除。主要污染指标化学需氧量、氨氮、总磷年均浓度分别下降46.22%、74.50%、41.35%,全市水质指数下降47.88%。
绿化覆盖率达43%,较“十二五”末的40.01%提高了2.99个百分点。
2021年,全市PM10、PM2.5浓度连续6年(2015年至2021年)实现“双下降”,与2015年相比,PM10、PM2.5浓度分别下降44%、47.7%,优良天数228天、较2015年增加55天,3项指标均超额完成省定目标,综合指数首次退出全国168个重点城市后十名,同比改善率位列全国第14位,颗粒物浓度连续6年持续改善。
谈!大气攻坚成效铁杵磨针
大气污染防治攻坚非一日之功,对于焦作这个因煤而生,空气质量在全省、全国排名长期排名靠后的城市来讲,更是难上加难。
在地理气候方面,焦作静稳天气多、年均风速低,南风与山体撞击后风向发生变化,形成局地污染物沉降。在能源结构方面。以煤为主的能源消费结构尚未根本改变。在产业结构方面,近来年,第二产业比重虽逐年下降,但2020年仍高达53.6%,高于全省、全国平均水平。
以上种种令我市的大气污染攻坚战阻力重重。
六年蛰伏,六年磨剑!
近年来,我市积极探索创新大气污染治理模式,精准施治,砥砺实干,坚持污染防治攻坚和绿色低碳发展两手抓、两促进,圆满完成省定各项污染防治攻坚目标任务,空气质量改善明显。
日前,焦作市环境保护工作作为2021年度生态环境领域真抓实干成效明显地方典型,受到生态环境部表扬,全省唯一。
蓝天白云已成新常态,山岚清透,湖水清透,不仅见证了焦作生态环境的变迁,也见证了百姓生活的日益美好。可以预见,我们的城市会变得越来越美丽,焦作生态环境铁军将永远“以人民为中心”,在大气污染防治攻坚的战场上不胜不归!
图① 工作人员向记者介绍展示在一楼大厅的各种型号的无人机、红外探测器、精准定位器等高科技装备。
本报记者 万 千 摄
图② 享受蓝天碧水,看云卷云舒。
本报记者 赵耀东 摄
②
